法治网首页>>
要闻>>
土地法令草案:泥巴糊着的国宝文物
发布时间:2021-06-15 03:10 星期二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 “七五”普法巡礼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红兵

河南省新县因红而名,这块红色热土上蕴藏着满城的红色经典。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是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

鄂豫皖苏区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第二大根据地,这里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法治道路的实验田。根据地的政府组织、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司法制度等,都对后来以至于今天共和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法治日报》记者慕名前往新县,探寻鄂豫皖根据地法治建设的足迹。

鄂豫皖首府博物馆镇馆之宝

出发之前,就听说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那就是全国唯一最完整书写在青砖墙上的《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

在博物馆里,记者见到了闻名已久的土地法令草案,它旁边是《惩办土豪劣绅条例》和《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

土地法令草案是块壁书,高1.42米、长2.68米,用毛笔从右向左竖行书写,字体规整。法令草案共十四条,五十列,约二千四百字。四周加了青砖和木条里外两个框。由于年深日久,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地方脱落,有些字迹已经模糊看不清楚。

它几乎是一堵墙,像一幅巨型油画安静凝重地看着来来往往的参观者,似乎在与今天的参观者交流,仿佛在讲述九十年前发生的故事。

据介绍,这是全国唯一最完整书写在青砖墙上的土地法令草案。它原来在箭厂河乡方湾村一户居民家的墙上,1991年河南省文物局拨专款,派文物保护专家陈敬良先生亲临现场指导,将这块墙壁割为四块,专门从二十多公里外搬运到博物馆展出。

用泥巴茅草糊着的土地法

“老乡,参加红军吧!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这是一句经典的名言,是一句生动的宣传语,背后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广为传诵。

当时,鄂豫皖苏区实行的是历经数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分配极不合理。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广大的贫农和中农人均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点地。与此同时,还有三十多种租、捐、税在农民头上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土地分配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

1929年,鄂豫边区部分乡村根据《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进行了土改,提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商人,打击地主”的土地分配口号。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并迅速传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29年5月底至6月上旬,鄂东北特委在柴山保召开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四县委和红三十一师党委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通过了《临时土地政纲》,这是鄂豫皖苏区第一部土地法大纲。它比1928年12月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仅仅晚了半年。1932年秋,鄂豫皖根据地红军主力转移后,敌人进窜新县箭厂河地区大肆烧杀掳虐。当地群众为保护这块墙壁,用泥巴和茅草将土地法令草案糊盖起来。国民党占领时期,周围群众都守口如瓶,只字不提,才使得这块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直到1966年有人提起此事,才将乱泥揭开,发现土地法令草案保存完好,字迹可见。

这块墙上的土地法令草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拥护中央政策,抵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在战争年代保存最完整的一件墙壁书写品,更是鄂豫皖苏区保留下来的重要革命文物之一。

1998年10月,国家文物专家鉴定组将它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已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对研究中国革命历史、土地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没收地主豪绅土地分给贫农

就是这部土地法,对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令规定,红军及拥护苏维埃政权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的先进战士,无论其家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或尚未推翻反动统治,均可分得土地,在未退伍以前,由家属或当地苏维埃帮助处理。

地方苏维埃应根据各个乡村当地情形选择最有利于贫农利益的原则分配土地,可以结合家庭人口多寡和有劳动能力者多寡,按照混合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应估计土地的质量。

没收一切封建军阀地主豪绅的土地以及其他动产与不动产如房屋仓库、牲畜农具等,富农在分得土地后多余的农具牲畜,亦须没收。

没收的房屋,由当地苏维埃分配给没有房产的贫农中农居住,或由学校、俱乐部、地方苏维埃党及青年团委员会、赤色职工会、贫农团等管理使用。牲畜或农具可由贫农中农按组织按户口分配,或根据农民意见,交给合作社,或设立牲畜农具经理处,供给贫农中农耕种土地使用。

没收土地的同时必须消灭口头的书面的一切佃租契约,取消农民对这些财产的土地的义务或债务。

消灭一切高利贷的债务。

原址原样重建讲好革命故事

记者来到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在土地法令草案原址看到原墙上重新又有了一块同样大小的复制件,字迹较原件清楚。

热情的箭厂河乡司法所所长张家贵叫来了方湾村党支部书记方应书,方应书又帮忙找来了原书写者方思归的侄孙方应云。几个人重新回忆起过去的革命故事,虽然年代久远,但大家心中都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据介绍,原件被切割运到博物馆展示后,新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原址仿照原件再造了一块壁书土地法令草案。

新县司法局副局长吴永礼说,仿照壁上的土地法令草案书写者是新县书法协会秘书长汪立新。据说,汪立新在同样大小的青砖墙上,用毛笔整整书写了6天才完成。现在已经成为中小学进行红色教育和普法教育的精神圣地。

现在,土地法令草案原址已经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立法故事将永永远远传下去,成为共和国法治建设的指路明灯。

成为税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

据吴永礼介绍,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示范基地等,还被中国人民大学等100多个单位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

鄂豫皖苏维埃政府税务总局旧址是我国税收发展史上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2017年被国家税务总局、司法部评为全国税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

新县司法局局长虞燕介绍说,为了做好红色基因的保护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红色教育和普法教育的作用,弘扬大别山精神,将结合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努力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打造成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一是深挖法治文化史料。进一步深挖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的法律制度建设、组织机构、人物事件等资料,以生动的史料、直观的形式,集中宣传展示革命法治建设成就,助力青少年树立法治精神和信仰。

二是塑造法治文化品牌。结合博物馆即将实施的升级改造,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法治文化内容的布展水平和质量,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增强鄂豫皖苏区法治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开设红色法治主题专区。依托博物馆的提升规划,设计法治教育单元,用鄂豫皖苏区革命法治史引导人,用红色的法治文化教育人。

责任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