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要闻>>
从“靠锄头吃饭”到吃上“旅游饭”
井冈山神山村的神奇蝶变
发布时间:2021-01-25 06:00 星期一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辉

□ 《法治周末》记者 周孝清

□ 通讯员 刘俊

冬日的井冈山,艳阳高照,寒意渐消。

岁末年初的一场大雪过后,大山深处的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在青松翠竹和碧草蓝天掩映下显得愈发恬静秀美、景色迷人。

而村居外晒起的一串串香肠、腊肉,则让人感受到愈来愈近的浓浓年味。

图为《法治日报》记者在神山村与脱贫摘帽的村民交流。

1月15日,《法治日报》记者驱车前往神山村,实地探访昔日贫困村破茧成蝶,实现从贫困到脱贫华丽转身背后的点滴故事。

地处黄洋界脚下的神山村曾是井冈山市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旧衣服,红薯山芋当主粮……”今年80岁的彭水生是村里的老支书,聊起昔日的神山村,他不由念起了当年流传已久的一则顺口溜。

彭水生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居住的多为土坯房,一遇雨水便容易倒塌。2013年,全村54户23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300元,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5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1.6%。他自己一家,也因老伴常年体弱多病,被识别为贫困户。

彭水生暗自发誓要率先摘掉贫困帽子。发现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彭水生把家中土坯房翻修成农家乐,专门经营民宿,从以前“靠锄头吃饭”,到现在吃上“旅游饭”,彭水生一家年均收入超过15万元。

和彭水生一样,村里如今已发展了16户农家乐。这些农家乐积极与井冈山红色培训机构合作,走出了“培训到农村、体验到农户,红色旅游助推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神山村村支书彭展阳介绍说,在实践中,该村还探索出“四个一”(一户一块茶竹林、一户一栋安居房、一户一个农家乐、一户一张保障网)的脱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安居扶贫、旅游扶贫、保障扶贫,实现资金变股金、旧房变新房、山区变景区、无助变有助。

2019年,神山村村民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其中建档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村集体收入达38万元,全村顺利实现脱贫致富。

记者看到,如今的神山村,青石路绵亘蜿蜒,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村里还建起了停车场、旅游公厕、活动广场等设施,昔日的穷山村已蝶变成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

漫步在神山村,流水潺潺,风涛阵阵,一面“笑脸墙”格外引人注目。在墙上,贴着30张满是笑容的村民照片,组成一个爱心形状。茅坪镇综治专干廖庆勇说,这几年村里变化特别大,欢笑声越来越多,村委于是将大家开怀大笑的瞬间拍下来,上墙组成一颗红心,为的是饮水思源,感恩共产党。

采访中,记者恰遇茅坪镇派出所所长刘龙华带着神山村责任区民警孙仲到已脱贫摘帽的左细英家中走访。据了解,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镇派出所民警坚持常态化入村走访,既加强治安宣传,调解矛盾纠纷,又详细了解村民脱贫后的其他诉求。

记者了解到,神山村坚持立志为本,通过“扶志”消除思想上的贫困、能力上的贫困、世代传递的贫困,从“扶志、扶技、扶智”三方面入手,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帮助村民树立与贫困作决断的信心和决心,构建长效脱贫机制,确保稳定脱贫、持续脱贫。

近年来,神山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等荣誉称号。

“党政倾情心系老区扶真贫,干群合力创新实干奔小康。”村委会门口张贴的这副对联,正是党和政府带领群众脱贫摘帽奔小康、大步流星奔前程的真实写照。

记者手记

“脱贫不脱政策,帮扶不减力度。”脱贫后的神山村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提升的原则,继续实施产业、基础设施、保障等扶贫提升工程。该村注重党建引领、志智双扶,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提升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不断助推贫困户长远稳定脱贫致富。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神山村的巨大变化为村民返乡创业带来了底气,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回村创业,他们带回了老区贫困山村振兴的希望与兴旺。

一个富裕、和谐、美丽的神山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