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晨熙
“自写家史,共读家史,成一家人”。7月18日,当《法治日报》记者跟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团一行来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八一社区家史馆时,未能马上理解门口这句标语的含义。
走进家史馆内,记者才豁然开朗。
“我叫格桑扎西,出生在昌都芒康。15岁时,父亲带着我们一家搬来了拉萨,在亲戚的帮助下,我们到了八一社区扎根”“我对拉萨、对八一社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就像对待自己的第二个家一样”“我的二女婿马吾德是回族,女儿和女婿之间互相很包容,每年我们都要过三次新年”……在家史馆的墙上,陈列着八一社区中近百个家庭的自传,一副副珍贵的照片,一行行朴实的文字,述说着一段段家族岁月,也串联起了一户户家庭。
八一社区的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西藏第一个军垦农场——八一农场,历经70余载风雨兼程、几代人接续奋斗,八一社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社区内居住有6183户17126位居民,其中包括藏、汉、蒙、回、彝等22个民族。
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温度的社区家史馆,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曾经的“陌生邻里”变成如今的“幸福一家”。这座雪域高原上的社区,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各族群众的心田。
“大家都是彼此亲人”
在浏览这些社区居民讲述的故事时,记者注意到,在八一社区,外来租户占比很高。八一社区第一书记央曦也表示,在八一社区中,全国各地来此务工的租户占比达70%,因此“比邻居而互不熟”的问题较为突出,小矛盾也容易演变成大纠纷。
为了更好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搭建邻里沟通平台、打造“熟人社区”文明治理模式,八一社区于去年10月打造了社区家史馆,通过动员居民群众自写自家史、互读他家史的方式,以家家户户史凝聚社区的根和魂,同时,通过互读家史,增进群众之间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达到凝聚人心、共治共享的目的。
“奉献之家”“巧手之家”“汽修之家”“租户之家”“石榴籽之家”……在家史馆中展示的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他们自己专属的名字,这些名字的由来或因为他们的职业特点,或因为他们的性格特点,亦或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成员构成。
八一社区居民何秀英的家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家庭。她的父亲是蒙古族,来到拉萨后,参与了八一农场的开垦并组建了“蒙藏家庭”。
小时候的何秀英亲历了八一农场创业初期的极度艰辛,补丁摞补丁的衣物、以糌粑野菜为主的饭食是她童年最深的记忆。谈起如今的生活,她不断地竖起大拇指,“现在的生活太好了,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想去哪玩就能去哪玩”。
说话间,何秀英起身走向家中客厅的一个柜子,打开一看,里面摆满了她去各地旅游买回来的纪念品。“我现在一年要出去旅游两三趟,去游览祖国各地风光,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近年来的频繁出游,让何秀英有了一个切身感受,那就是不论走到哪里,各族人民都像一家人一样,“我去北京、陕西、云南等地玩,不认识路去询问当地人,大家都非常热心给我指路,有的人知道我是藏族同胞,还会专程把我送上车,让我非常感动。”
生活在八一社区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大环境里,何秀英从没有感受过民族上的差异,大家都是彼此的亲人。过春节时,汉族邻居会邀请她们一起包饺子、贴春联。藏历新年时,她也会邀请其他民族同胞一起来家中过节,品尝“古突”等藏族美食。大家平日里还会互相串门,交换具有民族特色的小礼物,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感情。
民族团结融入日常
平日里,何秀英最爱去家史馆“报到”,不光是去为了回忆往昔,更多是为了能和社区的邻里们聊聊天。
八一社区书记尼玛次仁告诉记者,自八一社区家史馆开馆以来,这里就成了居民们最爱来的“打卡点”,社区也以此为依托,组织举办了多场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活动。
这些活动中有“家宴式”的,即各家拿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和礼物,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品尝美食,相互交换礼物,以此来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尊重各民族的习俗。
还有的活动会依托家史馆内开设的藏文书法室、乐器排练室等各个活动室来进行。比如,在藏文书法室内,会组织专业老师一笔一划指导藏文书法写法;在乐器排练室内,会有老师教授藏族传统弹拨乐器扎念琴,从扎念琴的历史渊源到弹法技艺,让居民们全方位领略这款藏族乐器的魅力。
央曦介绍,除了这些实体空间活动,为加强各民族交流,社区还建立了“石榴籽暖心社”社区群,邀请各族居民加入,居民们可以在网络上互通有无,增进感情。群里会经常发布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相关政策供大家学习了解,也会在群里定期邀请各民族居民到社区来参加各类活动,进一步拉近不同年龄、民族居民的距离。
正如采访中,一位正在家史馆内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对记者所说的那样,在八一社区,民族团结并不是一句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已经融入到了居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里,民族团结是邻里间分享节日美食时的喜悦,是不同民族居民手拉手跳舞时的欢笑,是困难时刻不分你我伸出的援助之手……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系紧了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纽带。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依法治藏是是新时代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八一社区家史馆内,也处处弥漫着浓厚的法治气息。
在家史馆进门处,张贴有《八一社区居民公约》,其中第二条就是“学法用法守法纪”。这一条公约在家室馆的阅读角得到了体现。
民法典宣传手册、宪法宣传手册、法律援助服务指南……记者在家史馆阅读角看到,其中摆放着很多有关法律的宣传材料。
尼玛次仁介绍,法治宣传一直是社区的一项重点工作,除了会在阅读角放置法治宣传册供居民翻阅学习外,社区也会定期举办普法宣传讲座,向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守法用法意识,普法同时也会宣讲国家民族政策,让法治观念和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也是西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西藏在民族团结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5月1日实施的《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就是有力体现。
今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条例》已于今年3月1日施行。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力源表示,修订后的《条例》贯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赋予了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的内涵和战略指引,为新征程上加强西藏各族人民团结、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规约,同时也为我国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积累了地方经验、贡献了地方智慧。
编辑:康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