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煜 郭君怡
通讯员 敖立斌
早上7点,晨光微露,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毕拉河分局江西派出所的一部手机突然响起。“早上好啊苗大爷……”所长赵登华的声音温和而清晰。
手机那头是一位独居老人的求助:“赵所长,我今年的五保户养老认证还没整呢,去年也是你们帮忙弄的,今年我还想麻烦你们……”赵登华马上应承下来,转身对同事说:“杜文,一会儿吃完饭我们先去一趟额尔肯村苗大爷家。”
这样的场景,在江西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近年来,这个坐落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诺敏镇的基层林区派出所,积极将“群众无小事”理念融入警务改革,用“走心”服务架起警民连心桥,为群众办好“暖心事”。
“小手册”背后的“大牵挂”
在民警杜文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警务区民警工作手册,目录中标注着一项“重点帮扶对象登记表”。翻开其中一页,泛黄的纸张上工整记录着:“解某,80岁,独居,肢体三级残疾,需要进行生活上的帮扶。”附页夹着一张手写卡片,画着笑脸和电话号码。
“这是我们去年上解大爷家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杜文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老人照片,老人无法独立进行清扫院内积雪等日常劳动,那天志愿服务结束后他便把联系方式存进了老人的手机里。因为解大爷平时独自居住,腿脚不便,因此只要去办案路过解大爷家,杜文就会进去跟他打声招呼,帮他搬点煤进屋。
这些“特殊档案”里还写有孤寡老人定期回访、将翻车群众护送回家、孩子高烧紧急送医……赵登华说:“群众眼里的小事,可能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多做一点,群众的难就少一分。”
“小窗口”托起“大民生”
透过派出所值班室的窗口,记者看到,刚入职10天的见习民警王维民正俯身在电脑前,与几名村民热烈讨论着。往电脑桌上看去,桌角堆着的报考指南与执法记录仪摆在一起。
“警察同志,孩子报考大学这样填对吗?”面对孩子母亲的询问,王维民掏出手机搜索最新招考政策,还特意把注意事项写在便签纸上,又用红笔圈出截止日期。这样的“报考咨询专场”,每年都会在值班室上演。
兰巴库村村民刘大娘曾到值班室咨询过其户口迁入本地事宜,考虑到刘大娘年事较高等原因,民警核实相关情况后,化身“跑腿小哥”为其办理了户口迁移所需的居住证明、房产证明等所有材料,并将她接到了诺敏镇派出所户籍管理中心,顺利迁入了户口信息,完成了刘大娘的期盼。
“用情用心办实事,人民公安暖民心。”刘大娘在事后送来的锦旗中写到。据了解,江西派出所通过“跑腿”“上门”等服务,累计为周边群众办理“小事”百余件。
“小细节”折射“大情怀”
在江西派出所每名民警的心中,都有一本“未完成清单”:“上班之前去取快递”“帮村民老姜上药店买降压药”……民警李朋文解释:“有些事不在职责范围,但群众需要我们就会管到底。”
这种“跨界”服务理念催生出江西派出所将平安写进烟火日常的“指尖警务”“跑腿警务”……
赵登华指着挂满办公室墙上的锦旗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办,把难事当自家事办,就是我们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最好答卷。”
暮色渐深,派出所的灯光依然明亮。值班民警接到新警情:有村民电话求助车辆陷车。民警抓起车钥匙小跑出门,警灯划过院内,照亮了派出所门上的警徽。
编辑:蒋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