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独家】第一季度网络舆论特征及形势分析(节选)

2024-05-06 10:45:33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标准+

1月

2024年1月,法治网舆情中心共监测到热点事件121起,其中社会新闻类事件最多,占比超三成;其次是国际性事件数量,占比超一成;其中,1月1日热点事件的数量最多,达到8起。1月,境内全网影响力较高的事件有多地文旅账号“互卷”、新疆乌什县7.1级地震、云南镇雄山体滑坡、中国新加坡互免签证等事件;国际事件中热度最高的为日本7.6级地震,其次为也门遭空袭等地缘冲突事件。

(1月热点事件类型分布图)

(1月热点事件时间分布图)

综合网络传播情况及舆论讨论,本月网络舆论特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节日临近社会热点事件多发,地域冲突、日常矛盾等风险交织

随着元旦春节双节临近,文旅话题热度升温,哈尔滨冰雪旅游爆火的示范效应,带动各地文旅部门的“花式整活”比赛,折射出消费复苏与经济增长等深层次社会需求。文旅部门紧跟网络潮流,通过抖音、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对本地文旅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不仅带来了关注流量和讨论热度,也进一步展示了政务部门服务为民的形象,获得舆论充分认可。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美男计”“美人计”等营销方式被指“擦边”,激起了“用力过猛”“唯流量论”等讨论,对此“@人民日报评论”等主流媒体呼吁各地政府部门要“扎实练好内功”,“靠内在的硬实力”实现“长红”。

岁末年初通常也是社会各领域人员加快流动时期,受此影响,与市场、职场动态相关话题成为该阶段舆论关注的焦点。如北京一公司高管“违法”开除员工、上海外卖小哥3年赚百万、网传24岁职校毕业生任国企副总等与现实反差感较强的事件引发网民情绪共鸣,衍生关于收入与分配等内容的负面讨论。此外,受现实和社会心理的双重影响,行政执法、景区宰客、“天价”争议、游客冲突等日常事件或将在近期发展成热点类型,由此衍生出地域冲突、对立撕裂等舆论风险,需引起相关部门的警惕和重视。

2. 国际及地区局势热度持续,舆论焦点向社会领域转移

过去的一年,国际上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部分境外时政事件在境内舆论场引发高度关注。在2024年的第一个月,国际冲突及地区危机延宕,风险仍在加剧。如日本7.6级地震造成当地民众伤亡,但当地政府低效率的救灾举措,令网民看到我国在抗震抢险救灾方面的经验与优势。作为重要的国际货物和能源贸易通道,红海地区突发危机影响冲击了全球产供链畅通和国际贸易秩序,随着该危机的持续和加剧,地区冲突的外溢影响不断放大,能源、货运、食品等话题讨论热度上升。

3. 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连发,防范风险叠加效应

2024年1月自然灾害多发,南方暴雪、新疆乌什县7.1级地震、云南镇雄山体滑坡等突发事件震动舆论场。受冬季低温天气影响,相关救援、搜索与善后工作难度加大,持续牵动人心。同时,安全生产事故呈现连发趋势,刺激网民担忧恐惧心理加剧,部分网络势力借机放大事故细节,如“河南南阳学校火灾事故中发生火灾的宿舍56平米住了32人”“江西新余店铺火灾中有遇害者正在‘ 专升本’培训”等,在城乡差异、教育公平等话题上炒作救援、搜救、处置以及事故调查等工作。冬季是火灾、交通事故等安全事件易发多发时期,随着春节临近,公众出行活动频繁,灾害、事故风险可能产生叠加效应,相关部门需加强风险研判,完善应急管理措施,力争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2月

2024年2月,法治网舆情中心共监测到热点事件123起。从类型分布上看,企业相关热点事件最多发,占比约25%;社会新闻次之,占比近19%;突发事故及案事件总体热度较高。从时间分布上看,2月29日发生的热点事件最多,达12起。热度最高的事件为“2024年央视春晚”,其次为多部春节档电影上映引发热议、武汉冻雨、OpenAI推出人工智能视频生成模型“Sora”等事件。整体上看,2月并未出现高热度、高烈度的负面舆情事件,舆论场平稳有序。

(2月热点事件类型分布图)

(2月热点事件时间分布图)

综合网络传播及网民讨论情况,本月网络舆论场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 春节相关话题轮番“刷屏”,正向讨论与负面舆情交替出现

本月适逢春节假期,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围绕“春节”“过年”等相关话题,网络上呈现出阶段性交替转换的特征。例如在春节到来之前,春运是舆论最为关注的话题,湖北、河南、安徽等多地出现极端暴雪冻雨等灾害天气,武汉暴雪导致大量旅客滞留车站、机场,多地高速出现严重堵车,大量返乡人员被困,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各地交通部门积极处置,高速沿途的群众也自发组织,被困人员免费提供热水、食物,获得舆论称赞。不过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工作引起网民的对比,如有的地方交通运输部门提前部署除雪工作,有的地方交警鸣笛喊话、压速带道等方式护送,使得部分堵车严重地区受到舆论质疑缺乏应急预案、应对不足。

2月9日,2024年龙年春晚开播带动舆论场进入高潮。据央视统计,截至2月10日2时,春晚社交媒体话题讨论量267.77亿次,1072个话题轮番占据各平台热搜榜,50个话题斩获热榜榜首,相关传播数据创下新纪录。相较于春晚话题中喜庆欢乐的氛围不同的是,2024年的电影春节档在热度上扬的同时也饱含争议,如头部影片主演减重百斤话题引起过度营销质疑,知名艺人拍摄电影屏幕引发“盗摄”是否违法等法律话题的讨论,多部电影片方宣布撤档,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遭到网民“吐槽”今年春节档是“撤档元年”。此外,法治题材电影《第二十条》热映,吸引舆论聚焦和热议“正当防卫”。整体来看,春节相关话题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 涉企业事件热度处于高位,劳动权益话题易激起社会情绪波动

新旧交替之际,是人们总结和展望的时候,对于广大劳动者群体来说,最为关切的就是劳动权益保障话题。如与工资相关的薪资、年终奖、过节费等方面的讨论明显增多,除了部分高调“晒年终、晒福利”现象外,负面信息更容易激起舆论不满情绪,如浦发银行不发年终奖发一封家书、有调查称八成职场人有年终奖、上海银行年终奖为零过节费还要倒扣等话题冲上热搜榜,引来网民嘲讽。就业、裁员等问题也备受关注。如2月18日,汽车企业高合宣布将停工停产6个月,员工爆料称工资无望,发不出裁员赔偿,随后就有“唱衰”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论调出来。此外,兰州黄河被传“炒股养家”、手机厂商魅族宣布不再做传统智能手机、胖东来员工被曝悄悄尝面遭解雇等事件热度较高。在经济形势预期频遭“唱衰”的网络舆论环境下,一些讨论逐渐走样,上升到阶层、分配等角度,甚至演变为纯粹地情绪宣泄,相关部门需警惕随着节后返岗复工步骤加快,相关话题出现炒作的风险。

3. 旅游消费等话题热度高涨,民俗文化成为舆情新类型

2024年春节假期持续8天,形成史上最长春节假期,为吸引游客,全国各地举办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刺激文旅消费需求旺盛,随之而来的还有旅游消费维权舆情热度高涨,热点事件不断出现等问题。据中消协发布的春节消费舆情报告显示,交通出行、景区旅游等方面维权热度较高。其中,海南游客带车出岛“一票难求”、运动员傅园慧长白山包车遭勒索、云南旅游团游客拒买手镯被赶下车、旅客“买短乘长”造成列车超员晚点等事件引发公众热议。事发地相关部门均积极处置,但因旅游消费舆情的特性,网络讨论仍不可避免地转向了地域攻击、维权难等衍生话题之上,造成舆论失焦,冲击了官方处置引导工作的正面效果。

春节期间,文旅活动中最为惹眼的就是民俗文化活动,其中在福建福州某地举行的“游神”活动中,有网红扮演成游神的视频引发网民不满,媒体评论也表示“对传统民俗需持敬畏之心”。这一风波使得“游神”民俗热度更增,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线下热闹的活动氛围与线上热烈的围观情绪互相影响,刺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讨论不断走向深入。但随着巨大流量而来的,网络暴力、“碰瓷”等事件接连发生,激起社会舆论对过度娱乐化、乱蹭流量等乱象的抨击。

3月

2024年3月,法治网舆情中心共监测到国内外热点事件135起。从类型分布上看,企业相关事件、社会新闻延续上月热度,在本月内仍较为多发;旅游消费、国际事件以及突发案事件等类型的舆情数量均有所增加。从时间分布上看,热点舆情呈现一定的节点性和叠加效应:如3月初,全国两会召开,经济、民生、法治等多领域话题激起社会广泛关注;3月15日,央视 3·15晚会掀起关于消费安全的讨论热潮,热点事件数量达到高峰。国际方面,“俄罗斯一音乐厅遭恐怖袭击”“美众议院通过TikTok法案”等事件较受国内舆论关注。相较于前两月,3月网络舆论场的整体热度、烈度均呈上升趋势。

(3月热点事件类型分布图)

(3月热点事件时间分布图)

综合网络传播及网民讨论情况,本月网络舆论热点及表现特征如下:

1. 两会期间民生话题升温,地方文旅持续走红

3月初,全国两会在北京开幕,经济、民生、金融、网络、法治等领域话题备受关注,其中民生领域的诸多话题受到媒体聚焦,预制菜监管、就业保障、离线休息权、生育支持、调高个税起征点等内容引发阵阵热议,在各大平台“刷屏”“霸榜”,相关报告和代表委员建议也被称赞是“民生无小事”“每一步都是为了老百姓”。随着春日旅游回暖,“开封王婆说媒”“天水麻辣烫”成为文旅行业“新晋顶流”,带动地区旅游经济走红。主流媒体跟进深入报道评析,如《甘肃日报》刊文称,天水麻辣烫的火爆出圈“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光明日报》、人民网等评论“王婆说媒”有温度、真实,《工人日报》刊发社评文章《以更高质量的文旅供给,接住“泼天的富贵”》,揭示出“网红目的地”背后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策划推动以及保障工作。舆论认为,小城市和“草根IP”走红反映出公众对文旅产品供给和文旅活动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强劲复苏的舆论信心。

2. 消费维权类舆情爆发,权威部门形象受到影响

受3·15消费者权益日这一时间节点的影响,3月消费维权类舆情处于高位,其中食品安全领域是网民最为关切的重点话题。如媒体曝光的有商家用劣质槽头肉作为梅菜扣肉原料、用鸡骨泥制作淀粉肠等事件接连引爆网络热搜话题,激发舆论对劣质商品和不良商家的怒火。需要看到,在网络舆论场“质疑官方”的不良节奏下,监管、监督、司法等各部门成为部分舆论的迁怒对象。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被质疑监管失职、不作为,管理滞后、处罚乏力;另一方面,不满媒体监督流于形式、力度不够的声音增多,部分爆料因缺乏职业素养引发争议。相关网络讨论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和情绪性,影响了舆论对权威部门的信任。

3. 社会问题引燃舆论场,热点舆情出现长尾化

3月突发案事件有所增多,达到17起,其中突发案事件以及恶性犯罪多发,一类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和犯罪活动,一类是发生在公共场所的违法犯罪行为。总体上看,这些事件传播快、热度高、烈度强,舆论态度偏向负面,产生了明显的恐慌情绪和不安全感。在主流舆论呼吁“在法治轨道内严惩犯罪”的共识之下,一些声音趁机炒作极端案例,渲染偏激观点,加剧网络偏见。尤其是部分热点案件因与社会问题密切关联,因此话题不断拓展,热度得以持续。例如,邯郸初中生杀人案涉及校园霸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与犯罪预防等多重复杂的社会问题,舆情传播所需的燃点、爆点集中,刺激相关舆情迅速发酵、升级,突发案件成了公众对社会问题长久不满的情绪宣泄口,诱发舆情“长尾效应”。

4. 网红造假事件频出,虚假流量传播乱象引发热议

在本月的社会新闻类事件中,有一类舆情较为突出,即网红与其背后的MCN机构造假现象。如“点读机女孩”患病治疗视频曝光后迅速引起舆论聚焦,但随着更多信息曝光,事件作假、摆拍的本质逐渐暴露,激起媒体和网民对当前虚假流量盛行的忧思。这类短视频之所以被炮制出来并形成“爆款”传播,更重要的是背后MCN机构深谙网络流量触发机制和传播规律,为此不惜捏造事实、虚构情节,营销热点,消费公众信任,污染网络舆论生态。一些网红更是触犯法律红线,如本月曝光的陕西网红主播“张美丽”辱骂母亲博出位被批捕封号等。舆论对相关部门的依法处置工作表示认可,对“点读机女孩”“小学生巴黎丢作业”等事件的后续处置也产生期待,呼吁监管部门加大对MCN机构管理和处罚力度,增加警示和示范效应。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政法舆情》

作者:彭晓月

编辑:彭晓月 王媛

新媒体编辑:李静

独家原创作品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