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独家】2024年第一季度·政法机关舆情应对能力摘星榜(节选)

2024-04-28 11:05:04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标准+

编者按:2024年第一季度,涉政法舆情中,突发案件与执法司法争议事件较为常见,自然灾害与安全生产事故也呈现多发连发态势,部分事件曝光后短时间内受到全网聚焦,并激起大量网络讨论。总体来说,本季度内的热点事件随着政法机关等处置部门的积极作为,很快就实现降温平息,部分讨论敏感、群情激愤的复杂事件,在经过高层级政法机关表态或者成立相关调查组后,舆情态势也迅速扭转。法治网舆情中心从本季度政法热点舆情中选取10起典型事例,依据舆情应对能力评估模型,从时、度、效三个维度分析政法机关的舆情应对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本季度舆情应对能力摘星榜,以供参考。

重大舆情事件发酵过程中频现炒作态势

本季度发生多起重大突发案事件,如邯郸初中生被害、贵州女企业家讨债被刑拘、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杭州一司机持械伤人事件等,涉及社会公平正义及司法公正等宏观议题,引发舆论广泛热议。在舆情发酵过程中,部分案事件衍生明显的标签炒作和情绪挑动的现象。“标签化”炒作方面,例如“订婚强奸”“以刑化债”等词语将案件高度简化,导致部分网民产生片面认知。在情绪挑动方面,如江苏灌云中学生溺亡事件,死者家属不断用煽动性言论诱导舆论质疑处置部门的工作,导致舆情向维权型舆情变异发酵。与此同时,一起案例曝光形成焦点话题后,类似事件就会迅速搭载相关标签或因切中公众情绪而受到关注,进而刺激同一话题热度持续且话题扩散。典型如本季度的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校园霸凌事件,在邯郸初中生被害案引发热议后不断被曝出,推动整个舆情类型的热度保持高位。

圈层关注现象刺激舆情非常规发酵

本季度内,一些热点事件源自普通人之间的纠纷,经过短视频传播发酵后,成为全网关注的热议事件。不仅在于事件本身具有吸睛情节,能够激发公众义愤等情绪,吸引讨论的热情;更在于圈层自媒体的关注和推动刺激舆情非常规发酵。例如近期多发汽车驾驶员之间的伤人、纠纷等事件,网民认知中的“好车”品牌被贴上“有钱有势”的标签,与冲突的另一方产生强弱对比,涉事车主被打上阶层色彩,引发不同品牌使用者群体之间的比较和争论。甚至有自媒体“碰瓷”执法部门,借机传播“后台很硬”等言论,导致公众对执法司法工作产生误解,成为部分事件引爆舆论场的关键节点。但是也需看到,社会新闻转向涉法舆情后,相关处置部门积极回应和引导,舆论场主调随着高效率的舆情处置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公众对执法司法的认可度。

舆情应对提速提级意识普遍增强

在第一季度,除了舆情发酵规律方面的重要表现,考察多起舆情的应对处置情况发现,突发案事件的首次回应时效普遍加快,如浙江台州突发汽车冲撞行人事件首次回应系事发两小时内作出;南京雨花台区“2.23”火灾事故发生后的次日凌晨,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故处置情况。统计发现,本季度内多数舆情能做到在24小时进行首次回应。针对重大舆情的提级介入处置情况也较为多见,贵州女企业家讨债被刑拘事件由贵州省检察院牵头成立省级调查组,河北马树山案则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案件办理等。相关高层级表态或者调查组的介入,舆情属性迅速扭转,公众从质疑到认可,从批评涉事部门到期待作出公平公正的处理,这一现象反映出,对于复杂、敏感的舆情事件需要尽快进行提级处理,避免舆情失序发酵,波及更多政府部门。提级提速之余,政法机关的舆论引导工作还呈现出不少亮点,如杭州一司机持械伤人事件中,当地相关部门挖掘出见义勇为行为进行正面宣传;四川女子自诉被丈夫烧伤事件,警方及时跟进二次通报,充分还原事实真相。这些做法均有效对冲了网络中的炒作声量,促使舆论风向扭转。

TOP.1

杭州一司机持械伤人事件

事件概览

2月24日晚,多名汽车领域大V发布一则视频引发关注。据视频显示,杭州高架上,一宾利车司机持续殴打宝马车司机,并手持工具多次向宝马车司机捅划,致宝马车司机倒地。在相关评论区,“@凌琦宝宝”等自媒体暗指打人者“有后台”、当地政府部门“压热搜”,导致舆论场中猜测性言论甚嚣尘上。2月25日9时许,杭州公安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嫌疑人已被抓获,案件正在调查。同日10时46分,杭州“@上城警方”通报称,该事发生于2月22日,涉事双方系表兄弟关系,因经营纠纷发生冲突,犯罪嫌疑人侯某仁于当日18时许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于次日被依法刑事拘留,受害人侯某彬无生命危险。对于网传打人者“有后台”的说法,杭州警方通过央广网予以澄清。在警方厘清事实、平息质疑后,杭州公安等部门对现场劝架车主的见义勇为行为予以表彰,获得网民点赞。

应对评点

舆情发酵初期,部分自媒体“带节奏”传播误导网民,导致该事件从一起普通冲突演变为全网关注的舆情事件,而随着舆论质疑声音扩散,杭州警方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杭州警方快速响应扭转舆论风向。具体来看:一是快速通报事实。首先通过媒体初步回应“嫌疑人已被抓”的核心事实,为公众吃下定心丸,并紧随其后发布官方通报,围绕涉事人员身份、冲突起因、调查进展等关键事实进行全面回应。二是精准捕捉谣言。在以充分事实有力回击公安机关不作为的谣言后,杭州警方精准打捞舆论场中宾利车主“涉黑”“有后台”等谣言,并通过央媒进行辟谣,有力阻断“阴谋论”的传播。三是巧用正面宣传。舆情处置初步闭环后,杭州警方及宣传部门通过授予劝架车主荣誉称号的方式,弘扬了见义勇为精神。

经验·教训

在短视频传播盛行的环境下,一些纠纷冲突的现场视频往往因具有视觉冲击力,容易引发网络围观。由于事实真相尚未明晰,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围绕涉事者的身份、社会地位等信息进行编造或者夸大渲染,通过标签化讨论,煽动舆论情绪,以此激发特权猜想,诱导舆情出现失焦甚至失控。对于这类舆情,政法机关一方面可从相关案例的正面示范中总结经验,依托扎实到位的实体工作进行通报、澄清或引导,并且捕捉事件中的闪光点,挖掘正能量,引导舆论场回归理性。

TOP.2

邯郸初中生被害案

事件概览

3月12日,据大河报豫视频报道,3月10日,河北邯郸市肥乡区旧店村一名13岁初中生王某某被3名同班同学杀害后掩埋。旧店派出所表示案件正在处理中,死者家属称孩子生前长期被霸凌,当地教育局回应已派出调查组核实。3月15日,《新京报》报道称,从当地警方获悉,三名嫌疑人均已满12周岁未满14周岁,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刑事拘留,河北省公安厅、邯郸市公安局已派出法制部门专业人员赴肥乡指导侦办此案。3月17日晚,肥乡区联合工作组发布情况通报称,嫌疑人现已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将依法惩处,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受害人家属安抚和善后工作。舆论“一边倒”地呼吁严惩犯罪嫌疑人。3月18日,肥乡警方通过央视新闻澄清网传的“成人协助作案”“死者头骨破碎照片”等谣言。4月8日,河北省检察院通报称,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舆论场对此高度认可,称赞“迈出了重要一步”。

应对评点

该案因犯罪情节恶劣、嫌疑人身份敏感而激起社会公愤和持续热议,舆情发酵周期被拉长。相关处置工作涉及部门数量和层级众多,以处置流程为分界,前期舆情工作主体集中在当地警方,后期则转到省级检察机关。该舆情曝光初期信息来源分散,随后警方及时通过媒体释放办案进展以及上级介入指导办案等信息,初步满足了舆论信息渴求;肥乡区工作组跟进作出权威通报,虽内容与媒体披露内容相似,时间却错后2天,时效性略显不足。此后,办案警方通过权威媒体回应网络热传谣言,迅速切断谣言传播链条。“主动通报+权威辟谣”确保关键信息不缺位,最终稳控局面,推动舆情降温。在舆情后期,对于舆论高度关注的三名嫌疑人是否负刑事责任问题,河北省检察院第一时间通报最高检核准追诉的进展,高度对接社会关切,促使舆情工作实现了阶段性闭环。

经验·教训

在这类愤怒情绪占据舆论场主导的恶性犯罪案件中,随着讨论观点的汇集、上升,舆情全面发酵,突发个案就成了社会问题的“出气筒”。此时,处置部门在实体层面依法依规、及时到位的工作是应对汹涌舆情的基础,处置稍慢、回应不清等小瑕疵都会令自身卷入舆情旋涡,变成网民负面情绪的宣泄对象。在此基础上,加大信息发布力度,在依法公开的范围内主动、及时公布相关进展,满足公众知情权,也是避免网络炒作以及谣言肆虐的有效方法。此外,蹭热度的造谣传谣行为是此类舆情的伴生现象,处置部门需要善于利用权威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回击网络谣言,确保一击即中,彻底清除谣言危害。

TOP.3

浙江台州一高校内车辆冲撞行人事件

事件概览

3月19日,网传视频显示浙江台州市某学校内发生一起汽车冲撞行人事件,造成多名学生受伤。视频内容引发大量网民围观,不少人追问伤亡情况。当日12时45分,微信公众号“台州公安”发布通报称,11时20分左右,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内一辆小型汽车连续碰撞致多人受伤,目前警方已控制驾驶员,受伤人员均已被送医救治,相关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当晚21时许,“台州公安”再次发布通报,称此次冲撞事件共造成19人受伤,其中3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查肇事者张某某系该校学生,所驾驶车辆为其家庭所有。目前公安机关已对张某某立案侦查,伤员救治、善后处置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通报发出后,多数网民要求严惩肇事者;部分网民关联近期发生的多起交通肇事事故,对公共安全表达担忧。3月30日,《三联生活周刊》发文披露了伤亡者情况以及张某某疑似挂科不能毕业,故而实施报复行为等细节。

应对评点

整体来看,这一起突发案件中,当地警方反应十分迅速,在事发两小时之内便发布通报,有效遏制了因现场视频大范围传播所激起的网民恐慌情绪。在难以第一时间掌握全部事实的情况下,警方没有对事件仓促定性,而是侧重于向公众通报事故基本信息以及对肇事者和受伤人员的处置情况,通过陈述核心事实抢占舆论场先机,挤压谣言滋生空间的同时积极带动公众进入官方部门的调查节奏,推动舆论场回归理性。而在事发后不到12个小时内,台州警方做出二次通报,伴随公众讨论焦点的转移,及时公布伤亡情况和肇事者身份等关键内容,发挥主动权持续消除舆论质疑,以权威信息领跑,斩断负面舆情发酵途径。但就肇事动机一事,警方未在通报中说明,遭到部分网民追问,而后续有媒体披露相关细节,刺激了舆论场对该话题的再次关注。

经验·教训

此类公共场合的突发案事件由于波及人数较多,易动摇公众安全感。因此对于政法机关来说,处置的时效性是关键,即在实体层面快速控制嫌疑人,妥善管控现场,并且利用官方通报公布事故过程、伤情等关键信息,让事实跑赢情绪,才能压缩舆论发酵周期,阻断公众负面情绪蔓延。近段时间以来,重庆、沈阳、成都等地均出现汽车冲撞行人事故,警方多是在事发后半天内发布通报,并且推动舆情快速平稳降温。可见,增强官方权威信息供给时效,已经成为政法机关应对此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主要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事件中,网民代入感强烈,对于事件真相的诉求更加迫切,处置部门需主动做好动态发布,及时通报动机调查、处置善后等工作进展,避免谣言滋生使政法机关陷入质疑。

TOP.4

四川“女子自诉被丈夫烧伤”事件

事件概览

2月初,四川凉山州越西县女子曲某在抖音平台连续发布多条视频称,其在2023年8月14日凌晨遭到丈夫木某殴打,并被泼酒点火烧伤。曲某事后报警,警方以证据不足为由未采取处置措施。2月5日,越西县妇联回应此事称曲某还在做伤情鉴定,不排除其将自己烧伤的情况。这一说法随即遭到舆论的质疑和嘲讽。2月8日,微信公众号“越西融媒”发布通报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将及时公布调查结果。网民催促警方尽快查清真相。3月24日,越西县公安局再次发布通报,从事件经过、家暴问题的调查核实情况、曲某被烧伤一事调查情况等三方面详尽还原事件细节,表示针对烧伤当天曲某被殴打一事,警方已依法对木某予以行政拘留处罚;针对曲某被烧伤的情况,警方表示目前未发现证据能够证明系其丈夫木某所为,因此不予立案。通报内容获得网民的普遍好评,多个微博大V称赞此份通报内容扎实,逻辑严谨。

应对评点

此次事件中,越西县警方发布的二次通报是促成舆论转向的关键。事发后,当事人出于对警方处置的不满利用网络平台维权,引发网民关注。当地妇联作为官方部门迅速回应,但是给出的说法缺乏依据,难以服众,因此引导效果不佳。政法机关则成立联合调查组并发布通报,表明了对事件的重视,也为之后的信息发布做好铺垫。第二份通报虽然间隔时间较久,但是内容详尽,除了还原事发过程、回应公众质疑点等基本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完整陈述了调查过程,提到现场取证、人员走访、模拟事发环境、心理测试等多种调查方式,还详细记录调查人数及范围,用扎实全面的依据支撑了调查结果的客观公正严谨,获得了公众认可,成功扭转舆论走向。

经验·教训

在众多热点案事件中,官方通报大多发挥着回应质疑、平息猜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舆论走向。但有时可能因为舆情突然发酵,政法机关在保障回应速度的同时难以在首次通报中完全说明事实真相,或是初次回应效果不佳,公众质疑尚待解答,舆论有持续升温的风险。对于这类情况,政法机关需要研判舆情风险,考虑做出二次通报,以便对此前的通报内容加以完善和修正。在这样的目的指向下,二次通报需在首次通报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事实依据和调查结果的呈现,通过增加有效信息含量,提升通报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同时要对网民关切针对性回应,帮助公众找到事实落点,引导舆论平复情绪、回归案情,树立官方权威形象。此外,还需兼顾通报空窗期出现的新的质疑点,快速跟进解答,避免谣言借机滋生,加剧舆论争议。

TOP.5

广东警方处置奔驰车主砸引擎盖事件

事件概览

1月29日,抖音博主徐某某通过个人账号发布视频称,其一行人驾车在广东湛江徐闻港排队进港时,遭一辆河北保定牌照的奔驰车加塞,被车上男子怒砸引擎盖及辱骂。该视频引发网民关注后,舆情快速升温。1月30日,河北保定和广东湛江两地警方对媒体回应称已核实情况。1月31日,徐闻县公安局微信公众号“平安徐闻”发布警情通报称,插队奔驰车主王某被行政拘留10日并罚款500元。警方快速处置缓解了网民愤怒情绪,但被罚车主不认同该结果,另据网络中传播的现场视频显示,王某砸引擎盖前,徐某某车疑似曾有前冲过程并与王某碰触,质疑徐某某一方有错在先的声音增多。2月3日,有网民举报徐某某车辆涉嫌套牌。2月4日,徐某某车牌所在地山东日照五莲县交警部门发通报称未发现套牌问题。3月30日,徐某某公开完整视频并致歉,刺激舆情反弹,部分观点认为,新情况出现可能影响公安机关作出的决定,王某可据此提起行政复议。

应对评点

本事件发生时恰好临近春节假期,奔驰车男子的过激行为经由视频传播扩散,迅速激发出网民对路怒症的反感之情,舆论场掀起全网寻人热潮。舆情聚热后,不论是粤冀两地警方先行表态,还是事发地交警部门公布处罚结果,都基本对接了网民要求依法惩处的期待。但随着质疑爆料博主剪辑事发视频、利用自己老年人及流量博主的身份“带节奏”等观点传播,舆情逐渐反转,徐某某车牌归属地公安部门也被卷入。对此,五莲警方作出正面回应,与此前徐闻警方的通报形成补充。整体来看,在舆情初期,三地警方的舆情意识均全程在线且形成联动,阶段性地起到降温舆情的作用。但舆情回落后曝出的完整版视频,使得徐闻警方陷入处理不公的猜疑中,舆情存在一定的复燃风险。

经验·教训

近年来,随着群众节假日出游热情日益高涨,涉旅游舆情热度相应走高。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下,公众出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矛盾纠纷很容易被放大,并在网络情绪的推动下发酵,让小事件升级成公共热点事件。从舆情应对角度看,涉事人员的跨地域流动,将不同地域、不同层级处置部门牵涉进来,而舆情发酵过程中衍生的网络起底、造谣、网暴等乱象,也会增加舆情不可控性,波及更多的部门。政法机关对这类舆情需具备敏感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规范妥善发声,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及时回应公众疑惑,合力为舆情“灭火”。在公布相关处理结果时注意事实细节及证据的完整呈现,防止涉事一方声音独大,诱发网络舆论场非理性情绪蔓延,冲击官方公信力。

TOP.6

河北退休干部举报领导被公诉事件

事件概览

1月12日,“@经济观察报”报道称,2023年12月,河北唐山迁西县退休干部马树山通过邮件举报县委书记李某富等人存在腐败、大搞形式主义等问题,县委办公室随即报警。同年12月底,马树山被迁安警方刑事拘留。2024年1月2日,迁西县检察院以诬告陷害罪及诽谤罪向迁西县法院提起公诉。媒体报道引发网民质疑当地存在司法不公、权力滥用等问题。综合媒体报道,1月13日,河北省多个省级部门派员会见马树山;1月15日,迁西县法院出具《取保候审决定书》;1月16日,迁西县法院准许迁西县检察院撤诉。1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派人前往河北指导案件办理,会同河北省检察机关指令迁西县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处理。1月19日,《河北日报》报道称,由河北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等6家单位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进驻迁西,对案件办理情况及马树山举报问题展开核查。4月9日,河北省纪委监委发布通报称,22名相关责任人员被处理,李某富涉嫌其他方面的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应对评点

退休干部举报领导后不到一月便被公诉,司法机关快捕快诉做法引发“干预司法”“打击报复”等质疑。面对网络舆情,河北当地各部门表现出端正诚恳的态度,用一系列行动作出正面反馈。实体层面,涉事法检部门联动配合,依法纠正,及时止损;省级联合调查组从法律和纪律上同步调查,最高检派人指导办案,充分提升处置权威度。舆情引导层面,前期进展虽多,但基本上都是通过媒体追踪采访所释放,涉事地官方引导的主动性较弱,舆论观感较差。后期省级调查组主动宣布介入,最高检公开表态,进一步明确了案件性质,守住了公平正义最后底线。时隔多日后,联合工作组给出详细调查结果,从举报内容是否属实、案件办理漏洞和人员追责三方面作出回应,完成舆情闭环。在多方努力下,舆论对本事件的评价逐渐由负转正。

经验·教训

这类滥用公权力介入举报事件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当事人合法权益,更是对法律威严的严重践踏。最高检和当地省级部门果断介入处置,传递出对“滥用公权力干预司法”零容忍的强烈信号,最终收获认可。此次舆情经验启示政法机关,首先,面对负面舆情不回避、不遮掩,知错改错、及时止损、依法追责,尽力将个案带来的伤害降至最低,是缓和舆情的重要一环。其次,这类舆情牵涉主体较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高规格、多部门的联动处置对平息舆情效果更佳。最后,各政法机关还需要从根本上树立法律至上理念,在日常执法司法工作中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实际行动彰显法律公平正义。

TOP.7

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

事件概览

2023年8月,大风新闻报道山西大同市阳高县一起“订婚强奸案”引发关注。报道称,5月初,当地一对男女订婚回门宴后于婚房发生关系后女子控告被强奸,男子席某某家属称女子因“房本未加名”而报案。舆论普遍质疑女子“以婚骗财”。当年12月25日,阳高县法院通报一审判决结果称,查明“席某某强行与被害人发生性关系”等事实,以强奸罪判处席某某有期徒刑3年,被告人当庭上诉。审判后,法院发布审判长就本案答记者问的内容,详尽地回答了“被告人存在强行拖拽、扣留女方手机”等细节和审理依据,扭转舆论态势。2024年1月25日,席某某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女子返还彩礼。3月28日,阳高县法院对本起彩礼纠纷案进行宣判,称女子已于立案前将彩礼及戒指退还至婚介服务部,席某某母亲两次拒绝领取,故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4月8日,据大风新闻报道,席某某家属称接到大同市中院的通知,刑事案件二审延期至6月8日。

应对评点

由于该案审理周期较长、出现衍生民事案件、媒体片面报道影响公众认知等多方面因素,舆论场声音嘈杂,并呈现“长尾效应”。面对复杂的舆情态势,阳高县人民法院在舆情应对速度与动态发布方面暴露出一定问题。在2023年8月舆情爆发初期,阳高县法院未及时进行回应,导致舆情压力持续并后移,虽然法院对强奸案作出一审判决后,及时将案件通报与法官释法说理相配合,一定程度上扭转舆论态势。但综观舆情发酵全程,阳高县法院除通报及解释判决结果外,并未主动发布其他动态信息,舆论引导力度无法匹配汹涌的网络舆情,尤其是在涉案一方持续炒作案情的形势下,当地缺乏统筹引导策略,如对彩礼纠纷案只是通报审判结果,刑事案件二审进展信息由被告人家属透露、媒体转发,法院则落后于舆论等,很容易再度陷入舆论危机中。

经验·教训

在当前性别对立严重的舆论环境中,涉及“彩礼”“相亲”等婚恋因素的案件具有较大的潜在舆情风险,一经曝光,往往能引发广泛围观,自媒体也“闻风而动”,恶意炒作,导致舆情愈演愈烈,趋于复杂。总结大同“订婚强奸案”的舆情引导得失发现,政法机关在应对此类涉婚恋纠纷类舆情时,需要坚持“早发声、多发声、会发声”的引导理念,既需提升舆情回应速度,更需加强回应质量,尤其是面对涉案一方持续性单方面爆料、网络媒体与自媒体“带节奏”炒作等复杂情况时,要增加发声频次,以动态的官方声音填补舆论场,同时在案件宣判等重要节点,设置释法说理、答疑解惑等环节,以完备的官方回应提升舆论引导效果。

全文见《政法舆情》第12期:

《杭州一司机持械伤人事件》

《邯郸初中生被害案》

《浙江台州一高校内车辆冲撞行人事件》

《四川“女子自诉被丈夫烧伤”事件》

《广东警方处置奔驰车主砸引擎盖事件》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政法舆情》第12期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独家原创作品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