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蒲晓磊 刘青
□ 本报见习记者 张运恒
在黄河保护法施行一周年之际,法治日报策划“大河之治”特别报道,呈现沿黄九省(区)严格落实黄河保护法的经验做法,推动黄河成为人民群众期盼的生态河、平安河、文明河、幸福河。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在神州大地奔腾5400余公里,滋养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黄河保护法施行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律制度体系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侯佳儒多次到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四川等地调研,对黄河保护法施行一年来所取得的成效作深入了解。
“2023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国务院主管部门以及公检法司部门、沿黄九省(区)严格落实黄河保护法,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推动黄河正在成为人民群众期盼的生态河、平安河、文明河、幸福河。”侯佳儒说。
一体化保护
侯佳儒看到,一年来,沿黄九省(区)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确保黄河一河清水向东流。
青海省水利、公安、法院、检察等部门联合开展黄河青海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等,有效解决河湖突出问题。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采取“抛石护脚+格宾网石笼护坡”等措施治坡,建成黄河生态防护带741公里、治理河长122.5公里,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甘肃加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投入,全年累计下达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34.37亿元。
侯佳儒说,沿黄九省(区)树立“沿黄一盘棋”思想,目前已形成“多目标协同、多部门联动、多产业联结、多区域互动、全要素流动”的可喜局面。
保长久安澜
2023年,保障黄河安澜多了一项新的成果应用——“数字孪生黄河”。从洪水演进、灾情评估、工程险情预测,到实时察看水库水量,越来越多的场景应用,推动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023年,内蒙古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着力解决区域内沙患、水患等生态问题,全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侯佳儒介绍说,黄河保护法专章规定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制度,沿黄九省(区)积极推进配套制度制定,着力提升洪水防御和水沙调控能力,积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
护黄河文化
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保护法以专章形式作出规定。
侯佳儒掰指算来,黄河流域现有世界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84项(点),国家级文化遗产781项(点),数量高于全国省区市平均水平。
2023年10月27日,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开馆。侯佳儒说,通过建立博物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讲黄河故事、续黄河文脉,是各省(区)沿黄河博物馆的共同特征。
侯佳儒认为,沿黄各地应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遗产,更好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高质量发展
黄河上中游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等问题较为突出。
2023年10月26日,沿黄九省(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标准化大会在山西省运城市举行,九省(区)市场监管局(厅)共同签署了《沿黄九省(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标准化战略协作机制框架协议》,努力推动基础标准互联互通、生态环境标准联防联治。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黄河保护法的重要立法目的。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区域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国土均衡开发,实现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绿色繁荣和绿色崛起。”侯佳儒说。
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