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李辽
彩灯,是山西老百姓春节最大的仪式感。从腊月到来年二月二,晋西北大大小小的街道都挂满了彩灯,老百姓家里的阳台也点缀着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彩灯。在山西省宁武县,夜幕降临,彩灯星罗棋布,整个小县城宛如一座璀璨的不夜城。
图为宁武县街道两旁的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 李辽 摄
得知儿孙要回宁武过年,郭勇早早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淘汰了挂了8年的旧彩灯。一到腊月,他便上街挑选新彩灯,因为这时候市面上的彩灯又多又全。但他接连逛了十几家店,都没买到孙子想要的奥特曼彩灯。“店主们没听说过,我也不知道奥特曼是什么,邻居小孩说是可以变形的东西。”他对《法人》记者说,最后自己“高价”买回一个灯笼,里面的灯泡可以旋转,“我觉着应该和奥特曼差不离,孙子应该能喜欢。”
点亮春节的彩灯几乎对每一位晋西北老百姓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彩灯看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更是悄然发生着变化。
图为郭勇点亮了家里的彩灯 李辽 摄
如今已68岁的郭勇清楚地记得自己拥有的第一盏彩灯,那是他12岁那年,父亲亲手给他做的。当时,住在村里的他最羡慕那些父亲在宁武县城工作的小伙伴。一到过年,他们就拎着父亲从县城买回的彩灯走街串巷,有西瓜灯、茄子灯、白菜灯,琳琅满目……再看看自己家里的煤油灯,过年的兴致都少了一大半。“父亲决定给我做一盏小彩灯。在煤油灯下,他用捡来的废铁丝搭出骨架,用莜面熬成的面糊刷到骨架上,再把一块红布蒙在上面。里面放一个墨水瓶,瓶里装满煤油,一点燃,一个火红的小辣椒跃然眼前,栩栩如生。”他回忆,“当时我提着这个彩灯,边走边放小鞭炮,引得小伙伴们过来围观,甭提多得意了。”
图为宁武县街道上,小朋友用手机拍彩灯 李辽 摄
第二年春节,村里人民公社大门口挂起了两个大灯笼,那是他第一次看见大门上挂彩灯。当时,村里还没有通电,灯笼里放着燃烧的蜡烛,有专人看管,随时更换蜡烛。郭勇和村里孩子们一起,守在彩灯下,久久不愿离去。
上世纪80年代,郭勇到宁武县城工作,单位给大家分配了糊灯笼的任务。他带着同事们做灯笼,用新鲜的竹篾搭好骨架,又买来颜料在布面上画了五颜六色的图案,还在上面写了谜语。灯笼里安装着白炽灯灯泡,一通电,特别明亮。“我记得那时候,街道两旁的单位都在门口挂着谜语彩灯,老百姓一路走、一路猜谜,过年的气氛特别浓郁。”
因为彩灯做得好,郭勇还得过奖。1992年春节,在宁武县林业局工作的郭勇设计了一个宽12米的三层大彩门,上面插着云杉枝,枝上挂满密密麻麻的彩灯,中间能供汽车双向行驶,在参赛的6个大彩门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县彩门比赛第一名。“就连外地老百姓也慕名前来拍照留念。”他指着发黄的大彩门老照片对记者说,“那时候过年,老百姓手里有些闲钱了,开始从店铺里买彩灯,在家里阳台上挂彩灯,就连没有路灯的小街小巷也很明亮,小孩出门也不用再提着灯笼了。”
图为郭勇指着泛黄的大彩门老照片 李辽 摄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彩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县城店铺里的彩灯更加多样,有串串灯、福灯、元宝灯、葫芦灯……“晋西北有个不成文的说法,阳台上彩灯越多、色彩越丰富、花样越新颖,就代表日子过得越好。”郭勇说。
屋里亮,屋外也要亮。今年,宁武县街道两旁的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整个县城灯火通明。在春节的喜庆和热闹中,彩灯点亮了万家灯火,散发出过年的信号,也指明了家的方向。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