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特约评论员 周望
2023年9月11日至17日,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第十个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宣传网络安全理念、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推广网络安全技能,营造全社会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的浓厚氛围。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安全。网络安全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网络安全工作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网络安全需要法治保障,法治是网络安全治理的最优模式。近年来,面对网络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我国坚持依法治网,制定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网络安全“四梁八柱”基本确立,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其中,2017年6月1日施行的网络安全法是我国首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是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2020年5月28日颁布的民法典第四编有针对性地对网络时代公民隐私权做出新规定。2021年6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开启了依法全面保护个人信息新时代。
在执法司法层面,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依法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切断网络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规范互联网企业和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特别是做好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评估和监管。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通过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和各方面的持续努力,如今,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大大提升,网络安全共治共建、齐抓共管、系统治理的格局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正自觉成为网络安全的守护者,共同夯实网络安全的法治基石和社会基础。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