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2023年第一季度·政法机关舆情应对能力摘星榜(节选)

2023-05-22 10:55:17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分享:
-标准+

编者按:2023年伊始,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全面优化,我国经济进入持续复苏通道,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宏观政策重心的转变深刻影响了舆论场,涉疫舆情热度整体下降,公众对经济、民生、教育等多领域重大事件的关注度上升,部分事件还发酵成为举国关注的法治舆情。同时,恶性案件、家暴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等舆情热度不减,政法机关舆情处置压力较大。法治网舆情中心从第一季度政法热点舆情中选取5个典型案例,依据舆情应对能力评估模型,从时、度、效三个维度分析政法机关的舆情应对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本季度舆情应对能力摘星榜,以供参考。

01 重大敏感案件频发存炒作风险 快速应对可有效化解舆情

本季度,多起重大敏感案件频频引发舆论聚焦,涵盖恶性刑事案件、家暴案件、校园突发事件等多个舆情类型。整体看,当前舆论环境复杂,性别、地域、案件性质等都易成为挑动公众情绪敏感点,引发关联炒作。此时,政法机关的快速介入对舆情走向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浙江平阳县一男子持刀行凶致6死、河北唐山男子家暴哺乳期女子、上海女子街头暴打代驾司机宣称“老公是警察”等案事件中,政法机关都第一时间进行了应对处置,公众情绪得到安抚。不过,也有个别案事件因政法机关没有足够重视舆情,回应速度较慢,导致自身丢掉了引导主动权。如河南滑县杀妻案中,警方在案发后7日、舆情曝光3日后才发通报,官方信息空窗期较长加上公众情绪受煽动,刺激线上不满情绪延伸至线下,出现群众聚集、现场阻扰警方办案等极端情况。

02 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交织加速舆论环境恶化 法治框架下处置成共识

本季度,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这两大网络“毒瘤”在舆论场大肆兴风作浪,江西胡某宇失踪事件中出现120余条谣言、大学生P图“造黄谣”行为等,恶化了舆论传播生态。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叠加,再加上事件定性难、主体确定难、证据取证难等客观因素制约,政法机关舆情应对工作难度较大,使得公众对其舆情处置的评价效果不一。比如胡某宇失踪事件,当地公安机关对少数故意编造、传播谣言的人员依法逮捕或给予行政处罚,获得舆论充分认可,但杭州女孩郑某某起诉网暴者的司法流程推进缓慢,引发网民不作为的质疑。2023年3月,中央网信办部署“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主要针对“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坚决打击,从严处置。政法机关还需立足本职,协同各部门依法依规开展工作,严惩造谣传谣、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公共空间良好秩序。

03 涉疫舆情整体平稳 个别已裁判的涉疫案件动向引争议

随着疫情态势平稳向好,公众心态趋于放松,关注重点也从疫情防控转移至数据治理、防疫政策调整等其他层面。江苏无锡市销毁首批10亿条涉疫个人数据,当地政府主动作为、引导舆论,展现出积极负责的态度,获得舆论一致赞赏。202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五部门联合出台通知,对新阶段涉疫刑案办理作出规定,在此背景下,个别已裁判的涉疫案件的新动向引发争议,如因瞒报疫区行程被判刑4年的辽宁货车司机申请再审、河南两父女跨省探亲致疫情传播被判刑父亲提出申诉等。部分网民呼吁改判,话题一度延伸到了司法不公层面,对司法公信力有一定冲击,需要政法机关做好案件复查、普法释法等后续处置,精准化解个案风险。

TOP.1 无锡市公开销毁涉疫个人数据事件

事件概览

3月2日晚,无锡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平安无锡”发布消息称,当日,无锡市举行涉疫个人数据销毁仪式,首批销毁10亿余条个人信息数据。这些数据用于核酸筛查、流调溯源、外防输入性疫情、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等领域,部分涉及家庭住址、出行方式、行程轨迹等个人隐私。同时,门铃码、疫查通、货运通行证等“数字防疫”40多项应用,也开始陆续下线。通报还提到,为确保数据彻底销毁、无法还原,无锡市专门邀请了第三方审计和公证处参与工作。另据“@无锡博报”视频报道,无锡市政府相关人员出席销毁仪式,介绍此次销毁涉疫个人数据的四方面意义,介绍后续管理和监管措施,并表示要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已经删除的数据无法被恢复等。该做法迅速引发舆论场热议,微博话题“#无锡销毁首批涉疫个人数据10亿条#”登上热搜,获得媒体、专业人士及网民的高度肯定。

应对评点

无锡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销毁涉疫公民个人数据,其做法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必然受到舆论严格审视。因此,无锡市政府部门在依法作为的基础上,主动通报、主动解释,给公众留下了尽职尽责的良好观感。实体处置方面,当地举行公开销毁仪式,通过媒体平台将销毁现场直接暴露在公众面前接受监督,并且邀请权威第三方机构参与,进一步保证了程序正义和数据处理的透明化。对于宣传引导工作,当地一方面通过“平安无锡”等官方平台释放信息,抓住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相关政府工作人员通过媒体渠道,阐述此次数据销毁行动的多重意义,介绍下一步落实及数据安全的具体措施,强化了舆论对当地治数理念和治理效能的整体认知。

经验·教训

伴随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舆论场中关于涉疫个人数据如何“善后”的讨论一直存在,目前各地也在探索如何建立完善的数据保护、利用和合规流通等机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两会代表委员就涉疫数据处理提出了建议;舆论场上,支持并呼吁尽快删除“以疫情防控为目的所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的声音日渐强烈。在此背景下,无锡市的做法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和示范效果,此举既证明了涉疫个人隐私数据能够得到公开、安全、合规的处理,也证实了政府部门能够在依法执政和群众诉求以及专业建议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因此,舆论在高度肯定无锡做法的同时,也希望能形成全国范围的推广和实践。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及时聚焦民意诉求,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将保护个人隐私、维护数据安全真正落到实处。

TOP.2 重庆一老人死亡11年后“复活”事件

事件概览

2月21日,《潇湘晨报》报道称,11年前,重庆忠县一患精神疾病老人周某某在医院走失,事发20余天后,有关部门以体貌特征相似为由,将医院附近发现的一面目全非的男性尸体认定为周某某。周某某家属随后将尸体火化并进行安葬。然而,2022年,忠县公安机关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确认一流浪老人身份时,发现其与周某某长相相似度在90%以上,周某某离奇“复活”。相关情节一经曝光迅速引发网民围观,多数网民直呼“离谱”,质疑有关部门办案草率。当日22时许,忠县县委宣传部发布通报称,忠县公安局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此事进行调查核实。2月22日,忠县公安局发布情况通报,围绕周某某身份、老人走失案原委、身份认定经过及落户帮扶等舆论关注焦点予以细致回应,通报内容获舆论认可。

应对评点

该事件虽起源于十余年前的旧案,但相关报道和舆论的矛头直指忠县警方。对此,忠县警方高度重视舆情,并在一天时间内完成调查工作,还原事件真相,促使舆情快速退潮。在引导舆论方面,忠县警方的表现可圈可点。在舆情曝光当日快速回应表态,并在次日第二次发布调查结果,有效压缩了舆情发酵空间。通报内容不仅对跨越11年的案件进行全面细致复盘,也向公众交代了对周某某如何安置、未名尸体信息查找等其他后续事宜,打消网民忧虑。通报还瞄准“无名尸体”这一主要质疑点,澄清“该尸体系因车祸死亡、面目全非”等谣言,详细解释了为何将无名尸体认定为周某某的过程,可谓有理有据、情理兼备,推动舆情平息。

经验·教训

这起由近十年前的工作瑕疵引发的舆情危机得以快速平息,得益于当地警方高效的实体处置与舆情引导,而警方不遮掩、坦诚面对的态度,也成为扭转舆论风向的关键。此次舆情处置经验启示政法机关,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作失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发现以后如何纠错、弥补。忠县警方的经验在于:一方面政法机关需严把“快”字诀,及时回应舆论关切,认真核查事实,保证实体工作经得住舆论检验;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重视舆论引导的作用,对于舆论质疑焦点要做到精准把握,依托通报等多种渠道展开解释说明,以高质量回应获取公众认可,重塑官方公信力。

TOP.3 安徽女子直播摆拍家暴被拘留事件

事件概览

2023年2月23日晚8时许,抖音用户“阜阳敏姐”发布视频称自己在家中被一男子“殴打”。当晚10时许,该网民在网络平台直播称自己被前夫家暴,已经报警。该视频引发关注,部分网民谴责家暴行为,呼吁严惩施暴者,部分网民追问警方处置结果。2月24日晚9时许,事发地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委网信办通过颍州区委宣传部官方微信“颍州发布”通报称,该抖音号注册人谭某为博取同情、吸引流量,与其前夫摆拍视频并在直播时谎称报警,目前公安机关正在依法取证处置。阜阳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阜阳发布”随后转发该通报。2月25日,据澎湃新闻报道,阜阳颍州警方发布了谭某“摆拍家暴”的完整监控录像,视频显示其曾与前夫多次演练。目前,谭某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依法行政拘留十日,相关账号也被封禁,其本人通过媒体公开道歉。网民对官方处置表示支持,“@中国妇女报”等主流媒体发文称赞相关部门彻查严罚是大快人心之举。

应对评点

面对突发舆情,当地公安、网信等执法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反应快、做法稳妥,并且积极主动公开,获得舆论一致好评。事发地阜阳颍州区网信部门在舆情发酵不到24小时,即发出调查通报,查明了涉事人员为引流增粉而摆拍视频的事实真相。在媒体密集转载官方通报之时,公安机关趁热度通过媒体发布完整版监控视频,进一步佐证了网信部门的调查结论,同时主动释放对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信息,彻底扭转了舆论风向。当事人出镜道歉更是增添了该案的警示意味,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总体来看,当地公安、网信、宣传部门联动,情况通报与视频公开同步,官方处罚与本人道歉同步,不给舆情炒作留下任何空间,用实际行动向公众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经验·教训

从疫情期间摆拍“下跪求物资”,到摆拍“资助老人儿童”,再到摆拍“前夫上门家暴”等,部分自媒体将摆拍视频作为流量密码,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博取流量和利益,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健康向上的舆论生态。公安、网信等执法部门对于这类舆情,一方面需要坚持“露头就打”,在发现舆情线索后第一时间介入处置,依法严惩虚假摆拍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应主动作为,通过压实平台责任、开展专项行动等措施,深入、系统地治理网络乱象。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表态今年将全面清理通过伪造等手法摆拍制作导向不良的短视频,有短视频平台已经更新了关于“演绎”类作品的内容制作规则。这些举措均有助于从源头处刹住虚假摆拍短视频泛滥之风。

TOP.4 河南鹿邑多人破坏警车事件

事件概览

1月2日20时,多名抖音网民发布视频称, 在河南鹿邑县一旅游区附近有人员聚集放烟花,周边停有警车。当晚23时许,有网民称警察在现场疏散人群,疑似几名“00后”年轻人与警方发生冲突,推搡民警甚至打砸、掀翻警车,骚乱原因系有人企图在警车下燃放烟花遭到制止引起。事件引发关注。部分网民支持警方办案,也有网民对烟花禁放规定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一些外媒也将此事歪曲报道为“烟花禁令”导致的“反抗”。1月3日下午,鹿邑县公安机关对外发布警情通报,通报指出,少数人员对停放在路边的一辆警车进行故意破坏,公安机关已经对8名涉案人以寻衅滋事立案侦查,其中6人已抓捕到案。对此,网民普遍认为打砸警车已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应当予以从重处罚,还有部分网民呼吁有关部门警惕境外势力借热点案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此后舆情逐渐趋缓。

应对评点

该起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在元旦前后,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舆论场形成一波希望放开“烟花禁令”的讨论热潮。政法机关舆情处置稍有不当,就会引发民意反弹甚至是境外更大规模的抹黑造谣。对此舆情危机,鹿邑警方抓住涉案人“主动滋事”这一关键点展开回击,使得舆情快速降温。一方面,公安机关快速处置,事发当晚依法对涉案人实施抓捕,在实体层面阻断舆情滋生空间。另一方面,涉事警方在事发次日发布详细通报,重点突出涉案人故意破坏警车的事实以及警方积极依法办理的措施,回应内容精准,使得舆论风向迅速转变,支持依法打击闹事人员声音成为主流。因此,本事件虽然舆情热度较高,但舆论场并未出现明显质疑警方的声音,当地公安机关执法权威得以树立。

经验·教训

突发群体性事件成因往往较复杂,舆情处置工作也历来是涉政法舆情中的难点。本事件警示政法机关,需透过表象看到事件背后潜藏的社会情绪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意识形态风险。例如,事件可能与近期的社会热点话题形成关联讨论之势,亦或事件的舆情发酵方向有转向国体、政体等意识形态方向的可能。因此,政法机关预判风险后,需将工作重心放在依法办理和舆论引导上。首先,夯实依法办案的根基,确保不因自身工作不到位而导致舆情扩大。其次,及时开展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发布详细通报等方式引导舆论了解事件真相。在强化依法办理和舆论引导基础上,政法机关还可针对不实信息、谣言进行管控,尤其是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更应加大处置力度,维护舆论场稳定。

TOP.5 江西胡某宇失踪事件

事件概览

2022年11月15日,媒体报道江西上饶铅山致远中学高一学生胡某宇于10月14日从学校消失,失踪时身上仅携带一支录音笔,学校、公安及救援队搜寻月余未果。相关信息引发关注,网民认为该事件离奇,密切关注搜寻进展。11月23日,铅山县委宣传部发通报称,省、市、县公安机关已成立联合工作专班展开调查。2023年1月7日,上饶市公安局发布《关于胡某宇失踪事件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和《致网民朋友的一封信》,称根据现有信息,未发现胡某宇被侵害的违法犯罪事实,未立为刑事案件,“二楼白布裹尸”等多个网传信息均系谣言。1月29日,上饶市公安局通报已找到胡某宇尸体。2月2日上午10时,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专班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披露现场勘查、尸体检验、录音笔鉴定等舆论聚焦内容,最终确认胡某宇系自缢死亡,并对此前多个热传谣言进行辟谣。发布会之后,舆情热度回落。

应对评点

本事件舆情走向以官方首度回应为分水岭。舆情曝光后,因官方发声较晚且实体进展缓慢,舆情基本处于无序发酵状态。官方回应后,事件舆情处置逐渐走上正轨。先是铅山县委宣传部称已就此事成立省、市、县联合专班,凸显对舆情的重视,初步安抚网民情绪。在各类传言、猜测声甚嚣尘上之际,上饶市公安局发布详细通报,用扎实的数据、多方证人证言等回应网民“为何不予刑事立案”疑问,还澄清多个热传谣言,避免舆情态势恶化。找到胡某宇尸体后,联合专班以新闻发布会形式回应关切,细致披露了尸体发现地、尸体原始状态、录音笔内容等关键内容,并通报了网络谣言处置情况,对搜寻工作的不足作出检讨。随后,借助央视等媒体通过采访事发地工人、3D视频还原现场等形式引导舆论,带领公众接受事件结果,为纷扰近三个月的舆情画上句号。

经验·教训

近年来曝光的校园舆情中,学生失踪、失联往往以其离奇性、悬疑性等特点而备受关注。舆论场中的担忧、猜疑等情绪混杂,并时常与网络谣言、网络炒作之声交织,推动舆情朝着细思极恐的“阴谋论”方向发展。因此,对于校园内发生的突发事件,政法机关需提高舆情风险意识,避免简单将之作为普通事件看待,而是放在社会安全与稳定等层面,依法快速推进实体工作,同时需加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权威性,针对质疑点的变化动态回应舆论关切,实现引导流程全覆盖。对于网络中出现的谣言、炒作等“搅浑水”现象,政法机关更需立足自身职责严厉处置,加大对恶意炒作及造谣者的惩处力度,切实发挥法治震慑作用。

全文见《政法舆情》第12期:

《江秋莲诉刘暖曦生命纠纷权案二审宣判》

《网民“造黄谣”被行拘事件》

《辽宁涉疫获刑货车司机申请再审》

《河南滑县男子杀妻案》

《杭州女孩郑某某因不堪网暴自杀事件》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政法舆情》第12期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独家原创作品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编辑:金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