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自媒体摆拍视频类舆情现象分析

2023-05-17 11:23:41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分享:
-标准+

舆情综述

2月23日20时许,抖音用户“阜阳敏姐”发布视频称在家中被一男子“殴打”,当天22时许,该女子在网络平台直播,称自己被前夫家暴,已经报警。该视频引起网民关注,并掀起反对家庭暴力的讨论声浪。2月24日晚,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委网信办通过颍州区委宣传部官方微信“颍州发布”通报称,该自媒体号注册人谭某为博取同情、吸引流量,与其前夫摆拍视频并在直播时谎称报警。谭某对自己摆拍发布虚假视频以吸引增粉的行为供认不讳,已自行将摆拍视频删除。阜阳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阜阳发布”转发该通报。

2月25日,据澎湃新闻报道,阜阳警方发布了谭某“被家暴”的完整监控录像,视频显示其曾与前夫多次演练。目前,谭某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依法行政拘留十日。短视频平台随后表示已封禁相关账号并下架视频。舆论对官方处置表示支持,部分网民指出,这些家暴摆拍不仅是不道德的欺骗行为,也会引发“狼来了”效应,遮蔽那些真正需要求助的受害者呼声。“@中国妇女报”“@中国长安网”等发表评论认为,相关部门彻查严罚是大快人心之举,网络创作应当守住法律底线。

类似摆拍视频引发关注的现象并不少见,媒体在讨论该现象时梳理出多起案例。例如,今年2月,自媒体博主“云南波波”在四川凉山“资助”老人3000元,拍完视频后则收回2800元,“自导自演”出多条捐助他人的视频。四川警方依法对“云南波波”童某处以行政拘留15日处罚。还有主播称当地“一对姐弟因没有户口而只能在家中放羊”。经警方调查,相关视频其实是摆拍,姐弟俩获得的衣服和钱在拍摄完成后会被对方收回大部分,目前该主播已被警方行拘。2021年,网民赵某某等人通过账号“韩文团队”,用眼药水、掐孩子制造流泪场面,大肆渲染、虚构凉山贫困以达到网络直播带货牟利的目的,赵某某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7日。对此,相关主管部门予以重视并迅速采取行动。3月14日,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发出防范提醒,称“摆拍式慈善”等假慈善行为严重违背慈善本意,有的甚至涉嫌诈骗。今年年初,多个短视频平台还出现讲述“刑满释放后努力奋斗”的摆拍短视频,广电总局迅速部署,组织多平台全面排查清理,排查处置违规账号200余个。

舆论观察

不管是“家暴”还是“慈善”,这些摆拍视频在曝光初期能够引起网民同情和关注,一旦“翻车”便迅速遭到舆论围攻和流量反噬。上述案例曝光后,主流媒体和专业人士纷纷发声批判摆拍现象,呼吁依法予以打击,并建议完善相关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

一是揭露摆拍短视频的社会危害。《工人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评论认为,“摆拍式慈善”行为既是对农村群众的恶意欺骗,也是对向善的社会风气的无声破坏。中工网评论“摆拍式家暴”称,当大众的同理心一次次被诸如摆拍家暴视频的“狼来了”行为消磨时,怀疑与漠视便逐渐放大,而严肃的议题将被扭曲泛化,相关措施无法被落到实处,相关问题难以被有效对待。

二是呼吁依法打击虚假摆拍行为。法律专业人士指出,摆拍“卖惨”的骗流量行为,已经违反网络安全法和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如果视频发布者有以此骗取粉丝打赏情节的,则应考虑其是否构成诈骗,并视诈骗金额决定采取治安处罚措施乃至刑事制裁措施。对于“摆拍式家暴”行为,《新民晚报》评论称,家暴话题绝不该被如此轻佻地当作玩笑,对于这种哗众取宠博流量的无底线做法,必须依法依规严格处理,以儆效尤。

三是提出治理和规范的完善建议。《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认为,促使“自媒体”行业有序健康发展,还需健全行业规章制度,引导从业者自觉提高从业能力、遵守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微博“@思想火炬”表示,“当务之急就是对各种短视频形成分类标准,究竟是创作还是纪实,是表演段子还是实景拍摄,起码得有个明确标签。特别是对那些流量大、粉丝多的网红博主,所谓的‘身份认证’更不能由着自己想变就变”。《北京青年报》评论文章也建议,对于摆拍视频,需要平台能够严格审核把关,比如对于虚假内容的短视频,要能标注“摆拍”。

舆情建议

据观察,短视频摆拍现象较为严重的主要在家庭、医疗、农村等领域以及社会热点事件。这些领域容易触及人性弱点或社会阴暗面,其中女性、未成年人、老人等身份更容易唤起大众同情心,常常成为摆拍视频的“主角”。他们作为所谓“弱势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令公众的讨论路径迅速从个别案例上升到社会现象,进而对法治现状和政府执政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具有较高的舆情风险。对这类舆情,相关部门既需要妥善处理好偶发个案,也需要重视网络乱象带来的问题和隐患。

1. 对于突发个案层面,及时介入调查处置,依法作出警示通报

短视频时代,网络热点的发酵和爆发间隔非常短暂,往往是引起关注后迅速形成跨平台传播,误导大量不知情的网民将设计好的情节当做事实传播。由于短视频的内容碎片化等传播特征,部分网民在关注事件的同时,还迅速将矛头对准涉事地政法机关或相关职能部门,质疑对方执法司法不公或者不作为等。对此,政法机关需要加大短视频平台的舆情监测,以便第一时间能够发现舆情风险隐患。更重要的是,面对网传热议信息,政法机关需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责,依法介入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对其中存在的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情况作出处罚,并及时将相关结果通报给公众,在处置和引导层面作出完整闭环。

上述几起案例中,不论从响应速度、处置力度还是公开主动性来说,政法机关的处置和引导都非常及时、到位、有效。安徽阜阳公安等部门在舆情发酵当天即介入调查,舆情发酵次日公安、网信、宣传部门做出联动通报,发布完整视频还原真相,一举扭转舆论风向。当事人出镜道歉更是增加案例处置的警示意味,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四川凉山等地公安机关主动发布典型案例,揭露涉事人员“摆拍式慈善”的手段和动机,表达出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网络空间稳定的决心和态度,均值得肯定和学习。

2. 对于网络乱象,进一步明确管理规范,视情开展专项清理行动

自媒体摆拍乱象归根结底在于为对流量利益最大化的追逐。摆拍视频通过虚构场景、编造故事情节制作误导性、诱导性信息,在形成关注度后以直播带货等形式变现获利。平台同样作为摆拍流量的获利者,却鲜有承担审核管理不到位之责,其纵容虚假信息泛滥,对舆论生态产生的消极负面影响却要全社会买单。因此,网络空间的净化不能止于“一事一案”的处理,更要靠主管部门积极主动作为,一方面尽快明确短视频的合理创作边界和底线;另一方面,督促相关平台充分履职尽责,守好审核管理的关口,通过建立发布标准、畅通投诉渠道等制度化手段,为公众提供视频内容“可辨真假”的方法。与此同时,主管部门可以视情开展专项清理行动,进一步理清网络乱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斩断非法利益链条,从源头处遏制住摆拍乱象层出不穷的态势。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刘思源

编辑:金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