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小舆说·数读2022年度政法网络舆情特征

2023-03-30 15:56:02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分享:
-标准+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全国政法机关忠诚履行全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和使命,扎实推进政法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能,亮点纷呈、成效显著,获得舆论认可。为了进一步总结政法舆情工作经验教训,法治网舆情中心从2022年收录的852起政法热点事件中,筛选出186起具有代表性的舆情事件进行分析,以此总结归纳2022年政法舆情的总体特征,为各地政法机关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总体特征

常规案事件

1. 地域:中东部地区仍属舆情“热地” 西北地区舆情压力减缓

(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中央政法机关舆情地域编码为“全国”)

2022年,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情事件波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整体覆盖范围较广。具体来看,河南省舆情数量居于首位,占比超一成,远超其他省市。其中,村镇银行取款难、储户被赋红码、安阳火灾等事件均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广西壮族自治区舆情数量次之,占比7.4%,其中东航航空器飞行事故、全州超生孩子被“社会调剂”等事件关注度较高。陕西、山东、江西等省舆情数量占比均为6%,代表性事件包括江西高院维持劳荣枝案死刑判决、山东法院审理江秋莲诉刘鑫案、西北工业大学网站遭网络攻击、湖南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等。整体来说,中东部地区舆情热力值普遍较高,西北地区舆情压力较2021年有所减缓。

2. 系统:公安系统舆情占比最高 安全事故及刑事案件多发

从系统分布来看,公安系统舆情数量居首位,占比近六成,与2021年的数据相近。一方面,本年度特别重大、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多发,包括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湖南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河南安阳火灾事故等;另一方面,刑事案件发生率较高,占公安系统舆情比重过半,包括江西安福幼儿园命案、安徽灵璧县渔沟中学学生死亡案等。在个别性质恶劣的案件中,公安机关执法水平、速度与方式遭受质疑。法院系统舆情占比26.1%,居于第二位,其中判罚争议为最主要舆情类型。检察院、司法行政、政法委等领域舆情均较低。跨系统舆情占比17%,较2021年下降幅度较大,关注度较高的案件有河北唐山“烧烤店打人案”、南京女大学生被害案、刘学州自杀案等,覆盖公检法等多个系统。

(注:跨系统舆情已依据贴近性拆分至各系统中)

3. 层级:县区级舆情应对占比过半 市级以上单位舆情压力锐减

从舆情事件涉及的政法机关级别来看,县区级和地市级是舆情应对的“主力”,累计占比接近九成,其中县区级更是承担了舆情冲击的主要“火力”,占比过半,达到55.6%,地市级占比为33.3%。省级单位位列第三梯队,占比为8.9%。在县区级舆情案事件中,关注度较高的有长沙岳麓区的“清华女博士报考协警”事件;河南开封鼓楼区法院审理的“错换人生28年案”等。相比于2021年和2020年,县区级舆情数据的比重明显“膨胀”,这表明,县区级政法机关在舆情应对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主动意识和处置手段,可以在基层阶段有效拦截舆情进一步向上传导,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上层政法机关的应对压力。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也具有较大的风险,当上级部门介入后的工作仍不能满足舆论期待和诉求时,舆情将进一步蔓延,很容易将更高层级的处置部门卷入质疑的旋涡。典型如江苏“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和唐山“烧烤店打人案”,应对层级步步提升,但舆论围攻对象也层层转移,所有参与处置的主体均受到来自网络舆论场的批评和指责。

4. 来源:微博成为政法舆情首要“策源地” 政务自媒体重要性不可忽视

2022年,网络媒体与微博仍为政法舆情最主要的“策源地”,自两平台发酵的舆情数量已超过七成,其中网络媒体占比达39%,居于首位。一般情况下,网民发布爆料内容后引发关注,媒体进而追踪报道,助推舆情走高。发酵于微信公众号的舆情数量居第三位,相关舆情内容多为政法机关新媒体宣传案例及自媒体爆料。例如山东高法官方微信文章称不能仅以出轨为由请求离婚、广州司法局官微虚构故事情节进行普法等事件均引发舆论热议,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数亿人次,可见政法机关新媒体作为宣传主阵地,其隐含的舆情价值与潜藏的舆情风险同样不可忽视。来源于短视频平台的舆情占比8.1%,包括四川网红博主食用濒危大白鲨案、苏州淮海路步行街女子因穿和服被警方带走事件等。发酵自政务网站、论坛、自媒体号、微信朋友圈的舆情占比合计8%,其中来源于政务网站的舆情多为法院判决争议案件。

5. 爆发时长:舆情爆发周期持续缩短,旧案舆情复燃隐患降低

从舆情爆发时长来看,7天内爆发舆情的案事件数量占比累计超过八成,其中1天内爆发的比重达到58.8%,较2021年增加10余个百分点;1至7天内爆发舆情的占比为23.5%,两者较2021年比重都有较为明显的升高。由此可见,在网络媒体成为舆情发酵的主要渠道之后,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大幅缩短舆情爆发周期,尤其一些突发案事件,如东航航空器飞行事故在发生后第一时间引发网民的关注和讨论,这给涉事部门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公开要求。此外,3个月以上发酵的舆情占比为9.6%,较2021年比重下降了近一半,可见政法机关在案事件处置工作上积极性有所提升,主动作为推动舆情闭环,减少旧案舆情复燃隐患。

6. 类型:社会热点、突发案事件两类占比超五成 性别暴力话题突出

(注:热会热点案事件指舆论广泛关注但政法机关处置并无争议的案事件)

从舆情类型来看,社会热点案事件、突发案事件占比最高,分别为30.9%、28.7%,二者合计约六成。在社会热点案事件类舆情中,超半数涉及女性权益受损问题,成为2022年敏感度、争议性最强的话题之一,如山东“雨衣男”拖拽案、陕西佳县“小雨”被关铁笼事件等,引发较高关注度。突发案事件在2022年较为突出,占比达28.7%。执法问题及判罚争议占比达到14%、9.6%,此类舆情中,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行为的合理合法性遭受到舆论质疑,容易冲击网民对于政法机关的满意度、认可度。其中包括甘肃临夏12岁女孩被强奸警方未立案一事,湖南长沙女子货拉拉跳车案二审宣判等。司法不公类及宣传不当类舆情分别占比为3.7%和2.9%,其中宣传不当多由法院系统的普法宣传引发,司法不公则涉及汪康夫、谭修义等敏感旧案。政法干警违法违纪、网络谣言、失职失察、争议举措等四个类型的舆情数量处于较低水平,占比均不超过3%。

舆情处置

1. 政法机关舆情回应率、时效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在纳入统计的136起常规舆情事件中,政法机关做出回应的案例共101起,回应率为74.3%,与2021年的75.3%相持平。可见,政法机关对于舆论的重视程度强,并且能够与公众形成对话,疏解舆论压力。从回应时效来看,101起舆情事件中,3日内进行回应的事件数量占比高达82.2%,其中12小时以内回应的事件占比为43.6%,12至24小时回应的事件占比为21.8%,1至3日回应的事件占比达为16.8%。表明多数舆情政法机关回应时效性强,能够在舆情发酵之处及时回应舆论关切,降低舆情发酵风险。3至7日、7日至1月、1月以上回应的事件占比则较低,分别为5.9%、6.9%、5%。从回应主体来看,由涉事部门进行回应的事件数量占比达69.3%;部分舆情事件重要性及敏感性强,则由上级部门提级回应,此类占比达11.9%。由第三方及多主体进行回应的事件数量占比达18.8%,处于较高水平。可见,政法舆情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单一事件牵涉多个政法机关的情况增多,且教育、金融、应急管理等系统的舆情也更易传导至政法机关,往往需要协作应对舆情。

2. 首次回应效果出现有效提升 积极跟进处置成为“加分项”

在有回应的101起常规案例中,相关部门做出回应后舆情得到平息案例有41起,占比40.6%,较2021年的情况(22.4%)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政法机关均能做到及时介入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助于网络舆情的快速平息。如北京警方第一时间通报对艺考机构人员涉嫌性侵案件的处理结果。但是也需看到,舆论持续进行追问的案例有43起,舆论持批判态度的案例有17起,两者合计占比近六成,表明首次回应后的舆情平息率仍处在较低阶段,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后续处置情况来看,跟进处置工作能够有效消除质疑,降温舆情。这类案例共40起,其中约四成案例是在舆情平息后相关部门依法按照职责和程序进行处理,如江苏南京男子上门掌掴幼童事件中,警方刑拘打人者后检方依法提前介入办案。有六成是在引起追问和批评后跟进处置。典型案例如在哈尔滨男子烧伤死亡一案中,警方首次回应细节不足,结论简单,因此备受网民质疑。随后当地成立调查组,用证据和事实还原真相,有力回击谣言。在跟进处理的主体方面,由涉事部门作为主体的案例有12起,由上级主管部门回应的有6起,由第三方或多部门处理的事件有22起。此外,通过案例分析还可以看出,在重大舆情应对工作中,随着舆情态势升级,相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处理的情况较为常见,如江苏“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河南杞县“坂木杀人案”死者家属实名举报事件等。

3. 缺乏跟进处置拉低舆论认可度 提示舆情工作还需主动作为

从舆论满意度(本次测量采用5分制:5代表“非常满意”,4代表“较满意”,3代表“一般”,2代表“较不满意”,1代表“非常不满意”)来看,在有回应的舆情事件中,舆论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09分,略高于2022年的3.02分。具体分布情况来看,“较满意”及以上的案例有41起,评价“一般”及不满意的共70起,占比近六成。其中,舆论评价较差的案例类型集中在突发案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中,舆论关注事件的真相和细节,但官方通报中并未做出进一步解释或说明,导致追问声和质疑声持续传播。因此,评价较低的案例一般也缺少跟进处置工作,这类事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部分案例处置工作甚至“烂尾”。相反,舆论满意度高的案例虽然同样集中在突发案事件和热点事件,相关责任部门第一时间积极妥善处理,在出现追问和质疑后,第三方权威机构或联合调查组能够迅速介入,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和权威通报,用主动的作为及时对接了公众期待。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刘思源

编辑:金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