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 中国网络空间治理的新成就

2023-03-16 15:30: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专家谈

法治网特约评论员 赵精武

在步入网络社会之后,网络空间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中国不仅实现了网络法治建设的“从无到有”,更完成了网络立法、网络执法、网络司法、网络普法等领域的“从有到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以宏观视角对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活动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凸显了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国智慧。

一、网络法治定秩序

在立法层面,面对数字时代不断出现的新兴社会治理难题,中国积极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权利保护是基础。网络空间治理以人民福祉最大化为目标,中国网络空间立法活动也是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为首要任务。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专门明确了数字时代我国公民所享有的新型数字权利。无论是公民的数字化人格权,还是公民的数字财产,均得到了法律法规的保护。此外,中国始终以平等原则作为权利制度的核心,与此同时为消除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提供制度保障。

数字经济是重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短视频经济等各种新兴业态相继涌现,在激活市场竞争活力的同时,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同步产生,为了保障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先后颁布了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并修订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便更好地调整数字经济模式下的市场竞争关系。

网络安全是底线。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网络安全,中国所建构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依托,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涵盖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网络数据安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安全、网络刑事安全、网络知识产权安全、网络交易安全等组成内容,已经建构了系统全面的网络安全制度架构和较为成熟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二、网络司法保公正

公平正义的实现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网络空间法治的公正性和透明性。中国结合网络纠纷的新特征、新需求,协同创新线上线下司法程序,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服务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同步更新司法规则,持续细化司法程序。为了切实保障各类新型数字权利,中国立足于当事人的基本诉求,细化电子数据证据规则、在线调解规则、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等内容,逐步建立起与网络纠纷相契合的高效网络司法规则。同时,借由裁判规则、行为边界认定标准的统一,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为透明安全的司法环境。

创新探索审判机制,深化推进技术赋能。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引发网络空间治理难题的同时,也为司法机关提供了全新的审判工具,类案推送、智慧法院、智慧司法等创新概念的相继提出和落地提高了我国司法审判效率,也展现了技术赋能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互联网司法模式。

严格落实执法标准,大力惩处网络犯罪。为了遏制电信网络诈骗对社会秩序的损害、保障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中国坚决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在多年持续开展的“净网行动”“清朗专项行动”等执法活动中,中国以反诈大数据、反诈App等新型治理工具,切断网络黑灰产业链,极大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网络普法助意识

网络空间法治秩序的维护既需要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树立守法意识,合理使用网络空间,将“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作为上网行为的指导思想,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创新普法模式、优化普法内容以及提升普法方式。

普法模式多元化。中国以互联网思维革新了传统的普法模式,除了线下送法送乡、送法入校园等传统普法模式之外,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基本优势,以政府网站、公众号、短视频平台账号等为依托,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普法专题活动。论坛、微博、社交媒体账号、网络直播等网络信息服务放大了网络普法的实际效果,多元化、趣味化、便携化的网络普法模式使得网络空间法治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人民群众不再是被动接受普法知识,而是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网络普法活动之中。

普法内容层次化。普法效果与普法内容密不可分,中国为了提供人民群众所急切需求的法律知识,灵活结合网络司法活动,以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等司法平台为依托向社会公众公布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司法案例。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的方式,让人民群众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网络空间法律法规。此外,网络空间法治的确立同样也以普法活动为平台,大开民意之门,吸纳公众立法建议,阐明立法内容,筑牢网络法治的群众基础。

普法方式智库化。在数字时代,针对层出不穷的新型网络治理难题,同样需要网络法治人才参与到网络法治活动之中,提升网络普法的社会效应。为了更好地应对治理实践的各类需求,中国重新整合了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模式,创新性地发展了数字法学等二级学科,实现了人才培养应国家所需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副主任)


编辑:余飞、常鑫、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