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中国履行《湿地公约》三十年成效令世界瞩目

2022-11-21 12:45:5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作者: -标准+

□ 本报记者 张维

□ 本报见习记者 刘欣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两个会场落下了帷幕。本次大会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这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称,“30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摸清家底到开展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中国湿地保护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了湿地保护的中国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不仅湿地保护成效显著,大会期间还正式通过“武汉宣言”,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图为武汉府河湿地。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一步一个脚印

30年光辉历程,中国的湿地保护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2年,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等六处湿地成为中国第一批国际重要湿地。

1993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湿地公约》第五届缔约方大会,迈出了履约道路的重要一步。

1998年,长江流域综合治理迎来转折点,国务院提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治水与湿地恢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理32字方针。

2000年,原国家林业局、外交部等17个部委联合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这是中国湿地保护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这是中国湿地保护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同时,1995至2003年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湿地面积等底数。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对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把湿地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005年,在《湿地公约》第九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政府以全票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国。同年,我国启动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2007年,由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成立。

2009至2013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完成,全面掌握了全国湿地面积、分布、生态状况等,建立了湿地矢量数据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保护修复湿地生态和水环境,水清岸绿的风景越来越多,湿地越来越美。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标志着我国湿地保护从“抢救性保护”转向“全面保护”。

2018年,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常德、常熟、海口等六座城市被认证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2020年,中国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这是我国全面加强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举措。

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审议通过。这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进入法治化轨道。

2022年,包括武汉在内的七座城市被认证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同年,《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印发,拉开了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图为11月6日在湖北武汉拍摄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 姚琪琳 摄

履约成就获赞

“在湿地问题上追求更高的目标,最终是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生存和发展谋求更高福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预估,通过改善湿地管理,我们可以生产粮食,保证水资源安全,每年提供预计超过47万亿美元的健康福利。

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承载着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30年来,中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履约成就:湿地保护成为国家战略,湿地保护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湿地保护修复成效卓著,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建立,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外履约不断深化。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保护被纳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引领中国湿地保护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全国有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法规和规章,让湿地保护有法可依。

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目前,我国的湿地保护体系由湿地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三部分构成。根据我国湿地分级管理体系,中国现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

“中国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现在还有新的国际重要湿地已经提交待批准,其数量无疑是惊人的。”《湿地公约》秘书处秘书长穆松达·蒙巴盛赞中国湿地保护成就。她补充说,“我们还看到,超过55%的中国湿地都以不同形式受到了很好的严格保护。这是非常喜人的成就。”

穆松达·蒙巴表示,从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湿地保护成就以及所设立的宏大目标和湿地保护管理方式,可以学习的方面有很多。不仅有科学的方法,同时还有空间布局方案以及立法框架等。

上届缔约方大会主办国阿联酋与会代表、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说:“中国已成为全球湿地保护领域的先驱者。”

推进全球行动

备受各方关注的是,《湿地公约》大会期间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国际社会认为,这是真正有助于保护世界湿地的积极举措。

“武汉宣言”承诺,从各种渠道筹措更多资源,以强化实施湿地公约第四期战略计划,并制定具有更大力度的第五期战略计划,在2030年前采取更有影响力的行动。

英国野生鸟类和湿地基金会国际事务经理克莱斯特·罗斯特伦表示,“武汉宣言”强调了我们应该为湿地保护做的事情。本次大会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多方面、并与当地人进行接触的方式加强湿地保护,这都是真正有助于保护世界湿地的积极步骤。我们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继续取得进展。

美国塔夫茨大学全球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访问学者吉利安·戴维斯认为,“武汉宣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声明,宣言讨论了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宣言还主张缔约方提供财政资源,采取行动保护湿地,以及明智地利用湿地和支持当地社区的土著居民,这是向前迈出的又一个重要步骤。

法国地中海湿地保护研究所所长让·雅尔贝说,“武汉宣言”呼吁各国和所有利益攸关方紧急行动起来。“我认为宣言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所有利益攸关方,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必须尽一切努力来保护和恢复地球上的湿地。”

“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领导力。”穆松达·蒙巴说,“武汉宣言”的通过,展现了各缔约方对湿地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创新举措,期待未来各方携手共进,形成更高水平的全球合作。

保护湿地关系人类未来,沈跃跃表示,中国将以本届大会为契机,与各缔约方一道,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履行《湿地公约》决议,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乔小倩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