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首页即时滚动新闻>>
如何完善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 专家建议
把无障碍交通畅行意识转化为法律法规标准
发布时间:2022-05-19 20:39 星期四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蒲晓磊

2022年5月19日,恰逢全球无障碍宣传日,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在线上举办无障碍交通畅行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2交通与无障碍畅行研讨会。

“我国有庞大的人群需要无障碍出行,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确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更是全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无障碍交通畅行研究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余祖俊在中心成立仪式上说。

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指出,北京交通大学推动设立以交通无障碍畅行为方向的研究中心,这在全国高校尚属尚属首例,是彰显交通强国推进、交通无障碍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具体举措。

多位专家在发言中建议,要把无障碍交通畅行意识转化为法律法规和标准,不断完善法律政策体系,进一步构建无障碍交通畅行体系,推动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

探索机构治理体系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本次活动由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无障碍环境促进委员会、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无障碍交通畅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以线上形式通过网络会议和线上直播方式广泛传播,超100万人次在线观看。

在吕世明看来,这样的观看数量,体现了全社会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力度。吕世明指出,无障碍的交通被誉为是社会大众的交通线、安全线、生命线。社会呼唤交通无障碍,大众需要畅行无障碍,时代推进融合无障碍。长期以来,国家交通部门以及民航和铁路等行业,一直高度重视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畅行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联手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共建交通无障碍科研机构,以此有效探索机构治理体系,推进专业人才培育,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彰显专业特色品质,聚合资源发挥优势,打造志愿服务共享平台。”吕世明说。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说,无障碍交通环境建设是交通促进各类人群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是交通运输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的重要领域,需要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设单位、政府部门等社会各界予以更多关注和大力支持,共同丰富完善交通强国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水平。希望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不断深化合作研究,共同助力我国无障碍交通环境建设。

从权利保障角度推动交通环境无障碍

为做好新时代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中国残联正在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好的立法保障。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心高级专家邵磊说,当前,无论是考虑社会成员的出行需求,还是从社会经济、生活、治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提升来看,交通出行便利度的提升都需要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强化“交通权”的意识,从权利保障的角度,实现多主体共商共治共享,全面提升交通环境无障碍的性能,大力扶持无障碍交通服务产品与运营,加强管理与监督,构建便利出行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治理体系,加强综合交通系统的无障碍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心联席会议召集人张秋生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推动全过程、全方位无障碍出行理念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无障碍出行建设和服务工作还存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空间,目前,我国老弱病残孕这一庞大的出行不便群体约有5亿人,一级台阶、一个标准、一条信息、一点差异都有可能成为出行不便人群的障碍。无障碍交通畅行是个系统性的问题,因此,实现无障碍交通畅行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需要把无障碍交通畅行意识变为法律法规和标准,需要各种无障碍交通设施设备的硬连接和技术服务标准的软连接。

“交通无障碍在整个无障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它具有很强的网络外部性,对无障碍环境系统的形成与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交通无障碍法治建设,应该成为实现交通强国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东北财经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洪良说。

近年来,交通运输无障碍出行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全面、无缝衔接、安全舒适的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逐步建立。2019年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实现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2021年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无障碍装备设备,提高特殊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服务水平。健全老年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满足老龄化社会交通需求”。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陈徐梅认为,强调交通无障碍领域还需要在重塑行业价值理念、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标准引领、突出科技赋能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我国交通无障碍出行工作。

无障碍应是交通建设中最低标准配置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副总工程师张睿看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应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专门设备,“例如,聚合优势资源,集中攻克难关,研发能主动引导、具备安全避障、精准定位、人机交互等智能智慧高科技导盲产品和导盲系统,帮助盲人无障碍出行,提升广大盲人的生活质量、参与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交通出行无障碍不仅是对残疾人群体出行权的保障的要求,也是保障所有有无障碍出行需求的社会成员的出行权的必然要求。为此,在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中,无障碍应该是一个最低标准的配置,认真执行无障碍的工程设计标准,并围绕方便残疾人和有无障碍出行需求的社会成员生活建设更加包容发展的城市。”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潘海啸说。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郑方在研讨中说,建筑中的无障碍系统是交通体系的神经末梢,它不仅仅是法规要求的强制性硬件设施,更多是针对每一个体的人在交通行为和建筑空间的真实体验。法规、指南和最佳实践是一个互相丰富的体系,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交通建筑领军人物刘琮认为,我国的高铁、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不再缺少高大上的标志性高铁站、机场,真正需要的是从人性关怀角度出发的、有温度的交通建筑。当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为交通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发展方向作出示范,立了标杆。未来的交通建筑发展,也应在以人为本、精益求精、无碍有爱的道路上前行。


责任编辑: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