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首页即时滚动新闻>>
深化改革创新 奋进伟大时代
中央政法机关有关负责人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22-04-23 06:24 星期六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鲍静

历史长河浩荡奔涌,惟改革者进;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惟创新者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法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笃行奋进中守正创新、在紧扣时代脉搏中担当作为,推进新时代政法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不断推动新时代政法工作迈上新台阶。

4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杨春雷,公安部副部长刘钊,司法部副部长刘炤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

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国情、吃透国情、适应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有力推动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景汉朝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具体的,政法改革没有一项能够离开党的领导,从把握方向、谋划部署、顶层设计到推动落实,都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

“政法改革既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大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和为贵’‘天下无讼’‘德主刑辅’、重视教育,所以我们全面依法治国,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景汉朝进一步介绍说,具体到矛盾纠纷解决上,并非所有纠纷都去打官司,我国解决纠纷的制度有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还有仲裁、公证等,是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这种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既解决了当事人之间的具体矛盾纠纷,又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用更有温度的方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层层推进,制度为基。

行政复议是政府系统自我纠错的监督制度和解决行政争议的救济制度,对于维护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刘炤表示,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普遍建立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出台配套制度,统一办案标准,优化办案流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重点领域,强化监督功能,加大对违法和不当行为的纠错力度,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通过行政复议表达诉求、维护权益,2021年的案件数量比改革前增长了22.3%。各地按照“应收尽收、应调尽调、应纠尽纠、应赔尽赔”的原则,注重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约70%案件实现“案结事了”,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的效果初步显现。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2021年3月,最高检对2018年以来法院改判为无罪的案件启动追责,对错误关押10年以上的22件案件进行挂牌督办。截至2021年10月底,基本上完成了刑事错案追责。

“在顶层设计方面,我们制定修改‘四大检察’办案规则,明确了检察官、检察长、检委会的权力范围,以清单的方式督促检察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同时,我们也完善了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以及检察官惩戒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努力使检察权关在笼子里。”杨春雷表示。

不断提升司法透明度始终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沈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我国的司法公开无论在范围、形式,还是在深度、广度上,近些年来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截至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文书总量超过1.3亿份,访问总量超过840亿次,中国庭审公开网总直播案件超过1850万件,观看量超过475亿人次,有的庭审累计观看量突破千万。

“在公开形式上,我们推动司法公开与诉讼服务全面对接,建成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群众除了旁听庭审、查阅网站和报刊等传统形式外,现在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司法活动的相关信息,对于司法过程的参与、监督和评价,更加便捷高效。”沈亮说。

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

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法院受理的案件数已经由2012年的1300万余件增长到去年3300万余件。

面对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人民法院通过改革完善诉讼制度,全面提升办案质效。

“针对‘立案难’问题,我们在2015年5月就改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大大降低了立案门槛。据初步统计,全国法院目前能够做到超过95.7%的案件当场立案,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成为历史。针对生效判决‘执行难’的问题,2016年至2019年,最高法全力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攻坚行动,建成网络查控系统,实现精准在线查人找物,完善联合惩戒体系,执结案件数和执行到位的金额分别增长105%和71%。”沈亮表示。

据沈亮介绍,在优化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最高法全面推行法官员额制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从原有21万余名审判人员当中,严格遴选12.7万余名法官,同时为法官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助人员,让法官聚焦审判的核心事务,其他事务性工作交由辅助人员办理,各类人员各归其位、各尽其责。

理念一新天地宽。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检结合检察职能调整,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一改过去以刑事检察为主的“偏科”现象,实现了“四大检察”各项业务充分发展。

“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提出民事抗诉、再审检察建议分别是3933件、4087件,到2021年达到5319件、8803件,分别上升35%和115%。监督数量多了,精准度也高了,我们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法院采纳率从2019年的57.5%上升到2021年的96.9%,有力地促进和维护了司法公正。”杨春雷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杨春雷透露,2021年7月至2021年底,检察机关紧盯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共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超过56万件,其间还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等一系列专项活动。2021年办理食药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3万件,生态环境领域的公益诉讼8.8万件,督促修复被损毁的耕地、林地、草原43万亩,督促修复被污染的土壤47.8万亩。

公安机关承担了大量基层执法任务,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多,基层执法水平直接影响群众的感受。

“系统严密主要体现在把内部的法制审核监督与外部的监督制约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从内部看,深化受立案改革,推进由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对刑事案件重点执法环节进行统一审核、统一对接检察机关的‘两统一’改革;在派出所等基层执法单位实施法制员制度,强化对执法办案全过程的质量把控。从外部讲,健全完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协作配合和制约监督机制,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刘钊指出,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牢牢把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聚焦法治公安建设目标,坚持不懈推动公安工作法治化水平和执法公信力不断提升。

据刘钊介绍,当前全国公安机关已全面完成派出所等基层执法场所的办案区规范化设置,同时按照“安全、规范、集约、智能、高效”的原则,在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建设“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推行执法办案、监督管理、服务保障一体化运行模式。截至2022年3月,全国公安机关共建成执法办案管理中心2900余个,完成率达95.9%。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在职民警约有190万人取得基本级执法资格,6万人取得高级执法资格。

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依照法律援助法,完善法律援助的服务规范和案件质量评估标准,推进刑事案件审判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和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工作;

大力推进公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推进合作制公证机构试点,进一步完善公证机构收入分配管理机制。积极推动落实公证行业“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公证事项证明材料清单制,实现部分经常办理的公证事项“跨省通办”,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强化执业监管,不断提高司法鉴定的质量和公信力。完善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司法鉴定的执业分类,建立实施鉴定机构专家评审和鉴定人能力考核制度;

积极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推进仲裁机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在线争端解决机制建设,加强涉外仲裁人才培养;

……

刘炤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近年来司法体制改革在做好公共法律服务方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现在已经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网络。

“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推动贯彻落实《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重点是均衡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尤其要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多元化、专业化,让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更加人人可享、人人可得。”刘炤表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公安工作的“指针”;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公安工作成效的“标尺”。

刘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改革指向,不断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出一大批便民利企政策措施——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方面,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21年的46.7%,户口迁移政策普遍放开放宽,中西部地区除省会(首府)市外,基本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面,5项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申办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和“全国通办”全面落地。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方面,推出服务长三角航运枢纽建设10项措施,服务航运企业发展16项新举措,服务人才引进系列措施,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人员出入境便利安排,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建设发展需要,深化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改革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了4.0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有4.87亿人。面对庞大数量的驾驶人员和机动车辆,公安机关先后推出了127项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措施,涉及车辆登记、驾驶证管理、交通事故处理以及互联网服务等方面。

伴随公平正义“提速”,群众和企业解决纠纷的成本显著降低。

沈亮指出,近年来,人民法院主动适应群众多元解纷需求,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建成集约集成、在线融合、普惠均等的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最高法和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银保监会、中小企业协会等11家单位建立“总对总”在线调解机制,目前已经有6.3万个调解组织、26万名调解员进驻调解平台。为解决群众异地诉讼不方便等问题,全国法院已经建成超过1.3万个覆盖城乡跨域立案网点,做到90%的申请30分钟内响应。同时以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为总入口,集成在线调解、电子送达、委托鉴定等10个平台,实现打官司全流程“掌上办理”。全国法院2021年在线调解纠纷突破1000万件,平均每分钟就有51件纠纷成功化解在诉前,诉前调解平均办理时长为17天,比诉讼少39天。完善“分调裁审”机制,在全国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全部设立速裁工作室,设立330个邮政集约送达中心,主要城市实现法律文书“次日达”。为让群众办理诉讼事务“零时差”,全国739个法院提供24小时诉讼服务,依托12368热线实现诉讼事务“一号通办”,日均接听群众来电2.1万次,群众满意度达96%。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地的法院“夜间法庭”解决超大城市上班族诉讼不便等问题,使诉讼服务“不打烊”。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

各级政法机关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继续加倍努力,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报北京4月22日讯  

责任编辑: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