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三部注释刑法的工具书

2022-12-15 09:21:0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作者: -标准+

□ 蒋浩

刑法注释是连接刑事法律与司法实践活动的桥梁,也是整合原始文献及二次文献的一个专业化学术活动。北京大学出版社燕大元照2021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三部注释刑法的工具书,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实务刑法评注》《注释刑法全书》,三本工具书均按照我国现行刑法条文进行逐条注释,风格各异、特点鲜明。

法工委版的注释书源于若干年前我们为立法工作机构设计的系列出版物《法律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丛书,目的是聚焦与强调来自立法机构的条文释义,意在凸显刑法条文的立法目的、立法相关背景及立法争议的主要问题,类似于国际上通行的立法理由书。本次法工委版的刑法注释,是在2009年版的基础上由法工委刑法室同事全部改写,在保持前一版本编写体例的基础上,新版除了增添《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内容外,特点是在分则部分的大量条文中,增加了司法实务中的难点以及实际执行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由立法工作机构提出司法实务中的热点难点,可以说是在立法实证调查分析基础上的总结提炼,同时也是历次刑法修正案的热点问题。刑法条文立法,是对司法实践中形成的司法规则的高度概括与抽象提升,反映了立法者的立法初衷与本意,这是法工委版本注释书出版后我们极力推荐的理由之一。

供职于最高人民法院综合研究业务部门的喻海松博士编著的《实务刑法评注》,较之法工委版注释书,便于携带且更具实务操作性。这部小型评注所列主要栏目包含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以及指导性案例,这些内容作者称作为规范性解释,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法律文献,这些文献对司法实务具有约束力。作者利用其专业知识及工作背景,将最高人民法院相关业务部门对司法实务的答复、复函等,经过提炼总结,形成本书的独特栏目,亦即法律适用答复、复函。这一点作者也在书中提到:刑法工具书要做到“全”,就不应限于收录具有规范约束力的规则,还应适当囊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法律适用答复、复函及刑参案例规则。本书“司法疑难解析”栏目,就相关条文疑难问题进行解析,体现了既评又注的特点。作者在刑法评注中对司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没有法律效力,纯属“一孔之见”。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栏目所涉问题基本上有实务来源,并非“拍脑袋”而来,也需要读者认真对待。

近600万字的《注释刑法全书》,由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领衔刘树德副主任、王芳凯博士编纂,从更全面、多维的视野,对我国刑法条文进行注释。设计本书的初衷,也是利用三位作者的专业知识及影响力,充分发挥法律学者的主导作用,通过主观的专业判断,将中国刑法每一条文项下的客观的法律文献(原始文献及二次文献)归类整理,进行专业化的标注。本书不是法律条文评注,但在相关的条文项下也延伸了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即在脚注部分得以展示。这充分体现了刑法注释书服务于司法实践,且由法学理论所引导的出版理念。

法律文献源源不断,这使得出版机构始终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书中的内容不断更新,《注释刑法全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我们在后台设计了数据库,每本书都附有数据库的网址及二维码,使用者可以在翻阅的前提下快速进入数据库,检索到相关主题及主要内容。我们希望本书的使用者能够从数据库里检索到比纸质图书中更多的内容,这些内容也扩展到今年年底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冯军教授、梁根林教授和黎宏教授主编的、多达60多位学者撰稿的、同样是长达600万字的《中国刑法评注》。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数据都经过专业出版社针对纸质图书的三审三校的编辑流程及加工复核,避免了当下数据库错误百出、文献混乱的窘境。以上设计与安排,能够使这本注释书与时俱进,理由是其既涵盖了新技术时代法律文献检索的特殊性,达到了纸质图书与数据库相结合的重要功能,又能够避免由于纸质法律图书文献更新不及时而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编辑:薛金丽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