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媒体和媒体人的转型

2022-12-14 19:50:51 来源:法治网 作者: -标准+

媒体和媒体人的转型

文/万学忠

刘万永和张显峰都是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是我非常敬重的媒体同行,但他们都转行了。令人不胜唏嘘。

刘万永是《中国青年报》原深度调查部主任,知名调查记者,党的十八大代表。2018年11月记者节前夕,接受采访,他还信心满满地说:“如果有兴趣,新闻是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但仅仅几个月后,他递交了辞呈。

张显峰是史上获得长江韬奋奖年龄最小的记者。获奖后不久,通过竞聘,任职《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可谓少年得志,平步青云。但他也早早转行了,比刘万永还早。

他们都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理想,都有“夜阑卧听潇潇雨,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

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无奈离开。坚守者则需要寻找坚守的支点。

这是一个媒体转型的时代,媒体人也需要和媒体一起转型。窃以为一个是信息传播功能的转型,另一个是社会服务功能的转型。

首要的,媒体和媒体人传播的信息要升级,要从“信息”升级为“情报”。在机构媒体垄断传播渠道的时代,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是“你说什么,我听什么”“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没的说”。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受众对信息获取渠道多元了,机构媒体供给的信息只要不是独家的,对受众的意义就不大了。这种情形下,习惯于发通稿的记者变成“多余人”了,媒体和记者必须有能力向受众供给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姑且称之为“情报”。情报的产生,可以基于独家获悉,也可以基于独家加工分析得出(比如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有这个能力的媒体,就是“智库型媒体”,这是媒体转型的一个方向。

其次,媒体和媒体人的社会服务功能要拓展、升级。新闻信息传播是媒体的基本功能。情报,是“信息”的高级形态,但仍属于“信息”范畴。转型时代,媒体和媒体人的服务功能除了信息(情报)传播,还要拓展到参与社会治理实践,服务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人民网要有能力建设党史教育智慧展厅,教育网要有能力建设青少年防灾教育基地,法制网要有能力输出一整套的“法治政府建设方案”“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媒体到实践中去承接项目,既要有能力提供制度设计,也要有能力组织动员相关力量做好硬件建设。

这两个转型升级对媒体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极大的挑战。当我们被时代要求不仅仅要做航船的瞭望者,不仅仅要做森林的啄木鸟,还要做航船的机械师,还要做森林的伐木工……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原载于《花家地网事》2021年6月第15期)


编辑:武卓立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