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法学理论>>文化沙龙>>
成语中对商人的歧视
发布时间:2022-01-12 18:07 星期三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 郝铁川

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崇尚自给自足,所以对通过商品交换、财富流通而发财致富的商人往往投去鄙视的目光。这在我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都是如此。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指出,对商业现象的鄙视,对市场秩序的厌恶,由来已久。它是站在自然经济社会的道德角度,认为一个贱买贵卖的人本质上就是不诚实的,对生意人的仇视,就像有记录的历史一样古老。

中国自然经济的历史比较长,所以汉语成语中存在不少歧视商人的内容,例如:

无奸不商。许多学者指出,“无奸不商”原本是“无尖不商”,意思是在中国古代,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的时候,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表示让利于民,以尽量博得回头客,这就是“无尖不商”的来历。但一些人觉得农民比商人朴实,又比商人容易被政府抓住服兵役、徭役,因而歧视商人,将“无尖不商”演绎成“无奸不商”。一种本来是体现商人厚道的说法演变成了一个贬义的说法。

大来小往。此成语比喻商人以小本牟取大利润。其实,商品交换是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商人获利是因为付出了调研、运输、存储等方面的劳动。牟取暴利不对,但获取一定利润是正常的。

蜀贾卖药。意思是指商人投机取巧牟取暴利。出自元末明初刘基的《郁离子》。该书记载,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盈利。(其中)一人优质不优质的都进货,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其中)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要求多就多一点,不计较。于是(人们)争着到他那(买药),他店铺的门槛每个月换一次。过了一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那专门进优质品的商人,中午时的店铺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三个商人中,两个不好,一个好的却要挨饿。此成语表明大多数商人都不好。

操奇计赢(类似成语还有囤积居奇)。形容商人囤积货物,牟取厚利。出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虽然会有一些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但在正常情况下,商品交换的原理是价格便宜时收购一些,价格高涨时抛出一些,这样可以平抑物价,当然也可获利,但此利来源于商人在仓储中付出的劳动。因此,不能把商人的囤积行为全盘否定。

崇本抑末。“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出自《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类似的成语还有“去末归本”,出自《后汉书·章帝本纪》:“诚欲元元(元元指百姓——笔者按)去末归本。”“务本抑末”,出自《汉书·郑弘传》:“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

商人中确有一些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奸商,对他们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评,也是应该的。但我国古代对商人歧视的成语,往往不是对少数奸商的批评,而是对整个商人群体的蔑视,是农民阶层对商人阶层的偏见。以至于到了今天,一个流行的小品节目还这样说:“商人就是伤你。”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笔者过去在农村经常看到这样内容的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长期以来,中国人的财富来源,主要是两个,即读书和种田。拥有土地和学习儒家经典是当时人们向往和引以为荣的。但商业、手工业就被认为是“末业”,我国古代商人的地位一般都是很低的。“士农工商”,商是排在最后的。有些商人尽管富可敌国,但要取得社会地位,只有两种途径:或者是把赚来的钱买成土地,如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指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或者是花钱买一个官爵,做一个“红顶商人”。

这样一来,商人赚来的钱和财富不是在市场上流通,要么放在国库里,要么藏在富人的地窖里,没有起到流通的作用。这些都说明,人们历来对财富的观念是扭曲的,一说起来便是为富不仁,无奸不商,不义之财,总之,富与仁、义与利是对立的。所以,人们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大家穷,只要人人平均。这种错误的理念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认可和推广。从《商君书》和《韩非子》中,我们可以找到统治者崇本抑末的三个原因:一是商人四处流动,容易逃避兵役和徭役,而农民安土重迁,是比较稳定的劳役者;二是商人可以把自己的财富转变为金银财宝,携带而去,向他们收税不容易,而农民的土地财产都搬不走,摆在明面上,容易收税;三是商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统治者不容易愚昧他们,而农民厮守在土地上,墨守成规,统治者容易糊弄他们。因此,崇本抑末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一项国策,绝非偶然。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也有歧视商人的观念。但到了近代,新教通过对教义进行新的伦理解释,改变了这一观念。新教认为上帝号召人们勤劳致富,富了之后再做慈善、社会公益。富裕不仅使个人得到幸福,同时也为上帝增添光彩。这样,商人致富就是光荣的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对中世纪基督教到近代新教的伦理变化,作了梳理,告诉人们欧洲是怎样转变对商业和商人看法的。除此之外,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也对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作了研究。他告诉我们,欧洲中世纪只是到了晚期才开始重视商业和商人。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崇本抑末的政策和观念,用市场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成语歧视商人的内容,属于落后的社会观念。在向青少年讲授这些成语时,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一点。

责任编辑: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