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粤港澳大湾区频道>>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 深圳续写“春天的故事”新篇章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2-06-08 17:05 星期三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荣 见习记者 李文茜

近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成绩单”——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大湾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2万多家……正式启动建设近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自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深圳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科技创新主阵地、深化深港澳合作等方面发挥好核心引擎作用,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向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新高地迈进,推动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将深圳等6个城市列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贯彻落实该《意见》,深圳制定并发布了《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致力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最佳首选地。

作为国内市场主体规模最大、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深圳始终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近年来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迭代推出了营商环境1.0至4.0系列改革政策,从先行先试到全面落地,改革举措在全市“遍地开花”,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新变化。

“《实施方案》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政务环境4个方面提出了12个领域的任务内容,并明确了要在今年落地实施的首批200项具体改革事项。”在今年5月7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浚介绍说,此次《实施方案》开启了深圳优化营商环境5.0版改革,注重高标准落实,对照国家101项改革任务逐项明确落实举措,以先行示范的标准推进实施,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确保把国家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落实到位。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深圳政法、司法机关积极行动,有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深圳法院紧紧把握“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找准工作着力点,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力服务保障对外开放新格局。2020年以来,深圳两级法院审结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5510件,累计13件案件被省法院评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纠纷典型案例。深圳法院探索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法律规则衔接机制,被国家发改委纳入47项深圳经济特区创新经验向全国推广。

深圳检察机关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检察办案组织,依法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批捕3645人,起诉4160 人。严惩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骗取出口退税等犯罪,批捕107人,起诉128人。妥善办理港、澳籍境外人员犯罪,办理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邓某等12 名港人偷越国(边)境案,批捕1046人,起诉1348人。

深圳公安聚焦企业和群众关注的痛点堵点问题,推出了系列便民利企工作举措,持续提升深圳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便利度。联合深圳外国人就业居留事务服务中心,搭建外国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外国人就业居留事务“一站式”服务。简化毕业生、人才引进户籍迁入接收流程,实现“秒批”入户。在全市复制推广蛇口前海片区企业赴港澳商务备案分类管理政策,对相关人才直接实行商务签注按需申办且不占用企业指标,取消每年一审安排。

深圳市司法局主动担当作为,在制度供给、法治政府、企业合规、个人破产、公共和涉外法务等领域精准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陆续推动出台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营商环境法规以及一系列政府规章、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合规示范区,全面推进合规管理试点;在个人破产领域“破冰试水”,成立了国内首家破产事务管理机构,为“诚实而不幸者”提供救济保障;在全国首发《民营企业法务指南》,率先上线运行“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自测系统”等,助力深圳建设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为全市逾380万商事主体发展切实提供全方位司法行政保障。

拓宽深港澳合作空间

作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重大平台,深圳前海合作区不仅在制度创新、深港合作和法治示范领域取得新突破,还实现扩区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助力大湾区加速步入融合发展新阶段。

“先行先试”“制度创新”是前海开发开放的原动力,现已累计推出685项创新成果,其中6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这也推动前海深港合作在金融、贸易、航运、法治、人才等领域持续深入。

香港税务师刘国樑对此深有体会。不久前,他与另外2名港澳税务师及深圳合作伙伴创办的华盟灵均刘郭联营税务师事务所(深圳)有限公司完成登记手续,标志着全国第一家深港澳联营税务师事务所落户深圳前海。

这正得益于前海突破制度障碍,大力放宽对港澳涉税专业人士跨境执业和设立税所的门槛。目前,前海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9万家,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港澳团队275家,香港税务师、注册建筑师和澳门核数师、会计师以及港澳导游等16类专业人士实现仅须备案即可跨境执业,极大激发起港人港企来前海创业执业和营商的热情。

让律师施智煜感受到前海新气象的是今年1月4日正式亮相的“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作为国家首个批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示范区,重视法治保障是前海有别于其他功能区的独特之处,也是港澳地区最看重的核心竞争优势。

“这里构建起了全方位的法律服务生态链,三地法律同仁可以在此探索涉港、涉澳和国际法律服务的新模式。”施智煜说,这有望推动前海成为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先行地。

据介绍,目前,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已有司法、仲裁、调解、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组织6大类70余家机构入驻,前海则在实现“港资港法”的基础上,正推动“港仲裁”,力争打造涉外涉港澳台的诉讼优选地。

根据《前海2020—2021年度营商环境蓝皮书》显示,前海已跻身于世界营商环境第一梯队。其中,开办企业、获得电力、执行合同三个维度全球领先。

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主阵地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央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深圳在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期限定在2025年。

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正在深圳这座创新之城拔地而起。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组建的3万余平米国际量子研究院实现建设运营,国内自主研发的加速电压为30kV专业级场发射电子束刻蚀机样机第一代实验室样机攻克了国内量子科技领域的一道“卡脖子”难题;在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土建部分已全面封顶;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工程已正式全面进场施工……

目前,深圳已有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创新载体2746个。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这条推广至全国的“深圳经验”也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实践。

科技创新依赖于一整套生态系统,而非单打独斗,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恰好具备着创新生态链相互补充的优势。山水相接、各领风骚的深圳和香港不仅互补互促,更是强强联手。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是两地强强联手的“缩影”。2021年河套的科技创新合作按下“快进键”,《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正式签署,推出首个深港“联合政策包”,首个深港双方联合办公场所正式启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落户。近三年,具有港澳背景的创新创业团队从69人增至561人,增加约7.2倍。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深圳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全市600余万人才中科技人才超200万人。

人才聚集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去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与香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深圳设立港大校园。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设立大学研究院,累计在深设立科研机构82家,建设创新载体56个、孵化企业240家。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与港大、港科大等合作,累计设立500多家科技企业。

便利港澳居民来深发展

“我的想法很简单,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这是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加入腾讯的香港青年王肇聪选择深圳的理由。

机会、机遇、发展……越来越多港澳青年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无限潜力,北上逐梦。而深圳总有满满诚意支撑这些前来追梦的青年。

渴望来深寻求工作机会。深圳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实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共有超410家企业提供3500个岗位,530名香港大学生入职深圳的用人单位。自2020年底起,深圳定向招录的港澳籍公务员已有10人陆续入职,在2022年服务“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中,深圳再次设置了5个定向港澳选拔职位。

希望来深创新创业。自2013年6月第1个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以来,深圳已建设15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其中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项目182个、港澳项目54个。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截至2021年已累计孵化团队555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314家,2021年新引进的87家团队中超八成是港澳台及国际创业团队。

就业创业外,深港澳在教育、医疗、文体等各方面的合作都在跑出“融合加速度”。

公共服务享受“市民待遇”。深圳公安民生警务平台实现来往内地通行证业务换补发等29项业务“一站式办理”,深港跨境社保服务通将社保办理线下服务渠道跨境延伸至香港地区,人才园行政服务大厅及各社保服务大厅均开设“湾区服务专窗”。

教育选择更加多元。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正式开学,2021年新缔结35对深港澳姊妹学校,总数增至346对,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粤港澳特色职业教育园区”。

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国际化。从2019年7月起,港澳居民享有在居住地参加居民医保的权利;2020年6月29日,深圳为灵活就业的港澳台居民研发的参保缴费系统上线,在深圳市居住的港澳居民,可以享受与深圳市民同等的待遇保障水平。扩大跨境工作许可及执业资格互认,开设12家港资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和1家香港名医诊疗中心,348名港澳医师获内地医师执业资格,鼓励港澳健康服务提供主体在深发展,积极谋划建设国际化医疗载体。

加速融入内地发展,港澳居民在深圳的体会不仅限于“来了就是深圳人”,更是“大家都是湾区人”,是“参与者”,更是“责任者”。

在当今新的伟大征程上,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时期,深圳将在率先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责任编辑:李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