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粤港澳大湾区频道>>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深圳续写“春天的故事”新篇章
——深港澳规则衔接助力大湾区建设迈入新阶段
发布时间:2022-03-18 09:55 星期五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法治日报记者 唐荣 见习记者 李文茜

“深圳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以一座城惊艳了一个时代,实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圳在发展这条道路上,一直都是以时光为笔,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GDP从2012年的12950.08亿元增至2021年的30664.85亿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1482.08亿元增至2021年的4257.76亿元;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0741.88元增至2021年的70847元。综合改革试点40条首批授权事项大部分落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超过2万家,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685项制度创新成果已经推出,第十五高级中学等18个项目顺利竣工、深圳市新华医院等65个续建项目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30个项目开工新建……去年,深圳一批重点民生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这是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广东省深圳市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深港澳规则衔接”是深圳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扩大开放的关键突破口。三年来,深圳深入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深圳所能,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聚焦营商环境优化、科技创新合作、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民生事业合作、港澳居民在深就业生活便利化等领域,全面深化与港澳务实合作,加快融合、同向共进,促进各类要素便捷自由流动,着力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以深港澳规则衔接助力大湾区建设迈入新阶段。

对接国际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需要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这些年来,深圳不断对接港澳及国际标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便利港澳投资者在深圳开办企业。

2021年6月28日,经过两年多试点,前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服务在深圳全市推广,实现足不出港澳即可注册深圳企业。

商事服务“注册易”是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加强深港澳合作的新举措。2019年,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继与部分银行等机构合作分别推出“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服务,借助银行完善的跨境业务网点及操作流程,委托银行及合作机构免费为港澳投资者提供深企注册服务。该服务可代办营业执照、开通基本账户、验资、刻制公章等,香港、澳门投资者可委托与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合作的商业银行,在港澳地区的服务网点提供办理深圳商事登记、商务备案等“一站式”服务,投资者无需亲自赴深办理相关手续,减少跑动次数,优化办事体验。

为推动与港澳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衔接,深圳促进大湾区知识产权仲裁合作,成立粤港澳仲裁调解中心,推出联合调解员名册。市市场监管局依托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知识产权“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引进11家核心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健全纠纷调解协议与仲裁裁决、司法确认衔接机制,形成了便捷高效的维权机制。

全面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大幅降低港澳籍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在前海筹备设立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政务服务中心,做好港澳涉税专业服务人士在内地执业的登记备案和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好2020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取消成品油的批发、仓储审批等,在行业管理上实现与港澳规则的对接。

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深圳“单一窗口”已上线中央标准应用和地方特色应用共28个业务领域115个业务模块,提供服务项目超过800个,主要业务应用率于2019年就达到100%,应用规模及推广成效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12月底,深圳“单一窗口”累计注册用户超过8.9万家,服务企业超过28万家。

加快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一体推进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发展国际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构建一流的企业合规法务示范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打造法律服务枢纽城市和模范法治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深圳,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

深港科创“政策包”与国际通行规则实现对接。出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科研及创新创业若干支持措施》,在科研项目管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转化孵化、人才引进、配套服务和特殊项目支持七个方面提出24条具体举措,大力扶持符合深圳园区重点科研领域和方向的港澳及国际科研机构和人员。

深港科研资源汇聚形成协同创新的新高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对接和引入香港大学病原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等香港5所高校牵头的科研项目。同时,推动创新资源面向港澳开放共享,建成运行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平台,已注册497家仪器管理单位,入库仪器总数9180套。

在对接国际科创规则的同时,香港青年在深创新创业项目成效明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引入21个具有港澳背景的团队,占团队总数的九成,顺利融资2.3亿元;孔雀谷深港创科育成基地引入香港和全球27家具有原创性、颠覆性、高成长性的项目,85%的项目具有香港和海外基因;新建两个近万平方米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引入中以国际创新中心、香港科技大学蓝海湾孵化港等可供深港青年、国内创业团队创新创业活动的孵化平台,进一步支持香港青年来深创新创业。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鹏城实验室和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推动综合粒子设施、鹏城云脑Ⅲ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加快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央地协同创新,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开展50个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三首”工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协同。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部署创新链,优化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谋划建设全新机制的深圳创新创业学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此外,深圳着力在科研服务配套上实现全面提升。目前,“一号通道”改造初步完成,单次通关时间可节省约30分钟。“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为园区企业、香港及国际人才提供“一门式、一窗式、一网式”的政务政策咨询、创新创业交流等服务。国际互联网访问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启动,已试用50个试点线路,探索信息、技术的跨境高效流动。

创新深港澳跨境金融合作

推动粤港澳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畅通经济“血脉”,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义重大。目前,自由贸易账户(FT)已全面落地前海,截至2020年11月,前海FT账户结算累计超过100亿元,开立FT账户709户,累计为客户发放 FT 体系内融资人民币22.8亿元;“深港通”运行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12月23日,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23.88万亿元人民币,跨境资金整体净流入424.58亿元。

全力推进跨境移动支付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不断提升大湾区居民跨境移动支付便利化程度。目前,财付通公司微信支付在港澳地区拓展跨境商户约9.8万家,2020年1至6月累计交易金额11.09亿美元;港澳版云闪付内地应用自2018年9月开始推广,累计成功交易笔数20.82万笔,交易金额6574万元。

2019年3月,深圳推出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业务试点,使得香港客户足不出港就可开立内地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截至2020年6月底,共为香港居民开立内地个人银行结算账户9.65万户,占内地全部试点业务开户数量的95%左右,其中,绑定移动支付工具账户7.74万户,发生移动支付交易笔数201万笔,交易额达7.63亿元。

积极推动试点北上“理财通”。东亚银行深圳分行等四家银行自2018年2月试点开展了港澳居民跨境人民币购买境内银行自营理财产品,截至2020年6月底,存量客户170名,存量金额1.42亿元。接下来,深圳将重点引进港资持牌金融机构及其设立的金融科技公司、深港合作的新型金融科技机构、香港金融科技研究机构等,打造深港数字金融新载体、新高地,助力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建设。

大湾区金融科技促进总会创会会长庄紫祥认为,“当前香港金融科技发展蒸蒸日上,一方面增强了香港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香港作为国家金融科技市场门户的战略优势,有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深化民生领域对接共建优质生活圈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力不断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将财政支出近七成投向九大类民生领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教育、医疗、住房等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教育支出从2012年的246.21亿元增至2020年的851亿元,高校数量增至15所,职业教育全国领先;卫生健康支出从2012年的103.85亿元增至2020年的441亿元,三甲医院增至23家,实现翻番;构建“4+2+2+2”住房供应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广大市民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公布了24项普及惠民政策措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专业技术人才在深圳发展、就业和居住环境、物流和资金流的往来互通等一体化形成。

在医疗健康领域,从2019年7月起,港澳居民享有在居住地参加居民医保的权利;2020年6月29日,深圳为灵活就业的港澳台居民研发的参保缴费系统正式上线,在深圳市居住的港澳居民,都可以享受与深圳市民同等的待遇保障水平。扩大跨境工作许可及执业资格互认,推动拥有港澳医疗专业技术执业资格的港澳籍专业人士在深执业,鼓励港澳健康服务提供主体在深发展,积极谋划建设国际化医疗载体。

在就业生活领域,深圳研究制定推进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境外专业人才在深便利就业执业。出台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执业管理暂行办法,最大限度便利港澳涉税专业人才跨境从事专业服务。与此同时,加大对港人在深生活的服务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住房政策,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港澳居民可纳入深圳人才住房政策适用范围。

在生态环保领域,深圳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单位GDP能耗、水耗处在全国大中城市最低水平,成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投资1500亿元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用4年时间补齐40多年来的历史欠账;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1200余座公园之城”,“深圳蓝”“深圳绿”成为城市亮丽名片。深圳积极探索先发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深圳不仅有强劲实力,更有超高“颜值”。

在当今新的伟大征程上,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时期,深圳将在率先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责任编辑:买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