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粤港澳大湾区频道>>湾区智库>>深度观察>>
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共话创新
让大湾区迸发更多科创硬核力量
发布时间:2022-03-09 14:44 星期三
来源: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

来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创新是两会上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口中的热词。连日来,围绕广东如何迸发更多科创硬核力量,如何引进和培引高端人才队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如何发力等话题,代表们积极建言,群策群力。他们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群之一,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有责任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大旗。

湾区大科学装置群要“串珠成链”

中国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近年来,一批大科学装置在加速落地,为大湾区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分党组书记陈广浩说,当前,围绕支撑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广东省和有关地市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在大湾区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雏形已现。未来,中科院还将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通过一系列的布局去增强大湾区的基础研究能力,提高原始创新水平。

创新不是单打独斗,突破核心技术,就必须将各创新主体拧成一股绳,形成创新联合体,这是很多代表共同观点。

陈广浩说,大湾区布局的这些“国之重器”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础。今后,还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将这些大装置、大平台“串珠成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打造完整的创新成果转化链条

来自科创一线,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多年来持续关注科技创新中遇到的掣肘性、共性问题,并就此形成意见建议带到两会上。

“广东省有很好的科技资源,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科研实力怎么样转化为产业应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袁玉宇建议,打造完整的创新成果转化链条,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在这其中,要切实落实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等,共同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难题。

袁玉宇说,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要实现科技自强自立,人才支撑是核心。 在人才引进上,不应拘泥于论文发表数量或者有没有“帽子”,更重视实践和工艺技术积累过程中的经验,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突破体制内外的人才机制障碍。

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董明珠表示,30年来,格力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其中核心就是两点:人才与创新。未来,要实现更大发展,就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董明珠说,格力目前建立了16个研究院、超1000个各类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创新的路上砥砺前行。每一个专利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但是,却时有遭遇知识产权恶意抢注行为的侵害。为保护和鼓励创新,她建议,一方面,优化企业税收返还政策,鼓励企业将更多税收返还投入自主研发,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方可持续享受税收优惠,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尽快组建国家知识产权法院,使之成为隶属最高人民法院,独立审理知识产权终审案件的专门法院,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设立中国工程师节

“工程师是新时代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从衣食住行到航空航天,各方面的创新都离不开工程师的拼搏和奉献。”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创新研究院主任李金波呼吁设立中国工程师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程师精神,让工程师成为新建设的明星。

李金波说,中国有7000万工程师。自己所在的美的集团,科技月已经举办了26届,每年都几千万元重奖工程师,营造了很好的创新氛围,大大调动了工师程的积极性。

“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很多是明星和富豪,工程师的工匠精神还有待更进一步深入人心。”李金波说,当前,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型。设立中国工程师节可以强化工程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工程师队伍中来,为科技创新赋能。

责任编辑:买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