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优化营商环境专题

2024-04-10 09:53:46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编者按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有力提升了我国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没有终点。如何更好发挥法治作用,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本期“声音”版编发一组稿件,与读者一道交流探讨。

用典型案例助力民营经济司法保护

王 琦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民事检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典型案例,全方位展示了新时代民事检察护航民营经济发展的履职实践,对指导各地检察机关高质效履职办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下,几乎所有国家机构都结合自身职能参与到保护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中来,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领域民营经济保护局面。其中司法机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和市场主体权益的守卫者,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顶层规划,其中要求“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并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等五方面提出要求。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和预防民营企业内部人员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犯罪、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关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这些司法文件明确了司法机关护航民营经济的职责理念,并且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

不过在实践中,由于以法治机制优化营商环境面对的工作往往千头万绪,比如涉及经济纠纷和犯罪的区分、反不正当竞争规制、知识产权保护、虚假诉讼治理、破产重整、强制执行等,而且为了实现案件办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还需要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区域发展状态、国家政策变化、个案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同时,民营经济保护属于新型司法任务,现有法律条文和传统法律理论提供的依据有限,这就非常考验司法人员在裁量空间内适用法律而又不逾矩的能力。

对此,我国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即发布民营经济司法保护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是法律实施和政策落实的晴雨表,也承载着人民法院对公平正义的判断和裁量。早在2021年最高法就发布了人民法院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民商事案例,2023年最高法又推出涉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再审典型案例。此次最高检也发布了民事检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典型案例。地方上如江苏、重庆、安徽、广东等地高院也都发布了相关案例,初步形成覆盖面广且常态化的保护民营经济典型司法案例发布机制。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司法机关发布的相关案例呈现出日益专业化、精深化的趋势。

以此次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中的“青岛甲置业有限公司与黄某民间借贷纠纷执行活动监督案”为例,该案不涉及早期案例中常见的纠正消极执行、超范围查封等简单问题,而是针对在建工程价值评估这一执行难点,检察机关通过监督及时纠正了评估机构明显失实的评估结果,依法保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财产权利。其他裁判结果监督案件则触及刑民程序协调、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法定代表人权力滥用规制等实体法疑难问题。这表明,相关典型司法案例的选编机制已经上升到更高层次。

这些精心挑选的典型案例内容鲜明直观,贴近司法日常工作,是提升司法机关护航民营经济发展能力的有益教材。除此之外,典型案例还具有普法功能,能够向社会发出有力信号,增强民营经济人士对营商环境的信心。

展望未来,笔者认为,有两方面重要工作需要深入推进:一是从典型案例中提炼出一般性司法规则,形成司法机关办理涉民营经济案件应当遵循的工作标准,增强指导性和操作性。二是将司法规则上升为立法,以法律形式固化司法保护民营经济的经验成果。今年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制定,另外还在开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制修订工作,这些都将对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小企业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依法持续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唐瑞芳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以进一步集中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切实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网络环境,为企业有序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网络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也是企业发展、品牌建设的关键阵地。与此同时,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也愈演愈烈,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即时性、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的特性,编造传播虚假和误导性信息屡见不鲜,蹭炒涉企热点事件进行恶意营销层出不穷,“有偿删帖”“黑公关”“黑灰产”等不时出现,有的甚至以“舆论监督”之名明目张胆地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企业合法权益,扰乱网络空间传播秩序,也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为此,中央网信办着力推进涉企违法和不良信息治理,去年专门部署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假冒仿冒他人企业名称、注册商标、品牌等开设网站、注册账号、上架App和小程序,蹭炒涉企热点事件进行恶意营销,以及跨平台多账号密集发帖恶意攻击企业、企业家等十类网络乱象,并发布相关典型案例。比如,严厉查处“拉上窗帘”“网易航空”“基建不倒翁”“谭祖亮科技”等账号捏造、传播虚假不实信息,恶意抹黑攻击国产大飞机C919等违规行为,对涉及的账号采取禁言、关闭等处置措施。为了建立优化营商网络环境长效工作机制,中央网信办还印发了《网站平台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规范》,对涉企信息举报受理处置作出规范。

今年中央网信办再次开展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持续聚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要求重点整治无事实依据凭空抹黑诋毁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炮制传播虚假不实信息、敲诈勒索谋取非法利益、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恶意炒作涉企公开信息等问题,推动营商网络环境持续优化。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不能成为有害信息滋生、传播的土壤。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必须让守法者心安,让不法者胆寒。“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旨在把法律的问题交给法律来解决,有效捍卫企业合法权益,达到打击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目的,营造公平、有序、稳定的网络法治环境,从而改善企业心理预期、提振生产发展信心,让更多企业安心搞经营、放心谋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网络环境,要一体推进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构建全周期的营商网络环境治理模式。目前,网络空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这就需要加快“小快灵”“小切口”立法,完善与主观恶意、危害后果、违法程度相适应的法律责任体系。同时要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强化热搜榜单等重点环节管理,严格要求相关账号、MCN机构不得炒作营销涉企侵权信息,及时删除并依法处置违规内容,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涉网部门也要加强常态化责任追究,采取分层分级、分类分业监管执法,强化分类精准施策,着力精准打击网上违法行为,对各类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鼓励支持企业和企业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此外,每一位网络用户也要以主人翁姿态推动网络信息生产传播,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摒弃“法不责众”思维,共建、共治、共享网上精神家园。

“林深鸟更鸣,水漫鱼知乐。”集中整治涉企侵权信息,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在法治轨道上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才能构筑起更加安全、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热情。

(作者单位:湖南省网络空间研究院)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