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航班延误赔付,代金岂能抵真金

2023-10-27 09:35:57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
-标准+

申时行

近日,一位乘客告诉记者,其在同程旅行平台购买了一张机票,原定于当天22时15分起飞,结果飞机晚点至次日早上6点才起飞。为此,他在候机大厅熬了一宿,原本还庆幸自己买了航班延误险,可以获得赔付,没想到平台只赔偿了两张总价50元的酒店代金券和两张总价80元的机票代金券,并且还不能叠加使用。(10月26日《法治日报》)

这位消费者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段时间,不少消费者反映,在平台购买航班延误险后,如发生航班延误的情况,平台只赔付几张代金券,且设置了使用期限。对很多消费者而言,虽然并不认同这种赔付方式,但由于维权成本不低,因此大多不会主动向平台申诉,而是自认倒霉。

真金白银买了航班延误险,结果只获赔代金券——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不仅仅是购票平台延误险赔付方式不合适,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而且是平台方在一些理应交代清楚、理应标识明确、理应征询消费者意见的信息和环节上“暧昧不明”,导致消费者产生误判。这种做法,既可以带来不菲收益,又可以减轻自身责任,算盘打得噼啪响。

比如,有的平台在订单页面展示理赔40元,但实际却赔付了两张该平台专用的20元代金券;有的平台在页面上显著标注“延误最高赔368元”,但在细则中却说明要根据不同情形赔付代金券或现金……如此操作不就是一种消费陷阱,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获赔的是现金,实际到手的却是货不对板的“代金”,这显然未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再比如,有的平台会在机票付款界面搭售航班延误险或组合险,但当消费者选中该险后,并不会立马弹出具体赔付标准和内容,而是要在进一步点击后,才能显示赔付内容。平台的这种设置,不说是“反人类”,那也至少是“不人性化”。因为在现实中,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仔细阅读细则的习惯,像这种多次点击才能显示内容、认真寻找才能辨别信息的设置,实在是影响消费者体验,也不免让人怀疑是为了设置“陷阱”。

事实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然而总结下来,虽然不同平台对于航班延误险的销售方式和具体表述略有不同,但大多存在标注位置不显著、赔付标准不明确、赔付方式不可选等特征。这些涉嫌强制或变相强制捆绑销售的霸权行为,轻则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重则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等。对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管理,依法处罚,规范平台行为。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