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公益诉讼助力守护国财国土

2023-08-09 12:27:33 来源:法治日报
分享:
-标准+

孙天乐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守护国财国土、助推惠民政策落实”为主题发布了第四十六批指导性案例。本次发布的4个指导性案例涉及大数据赋能税收监管、闲置土地分类处置等方面,充分展示了检察机关通过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在有效保护国有财产和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有财产、国有土地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利益,是国家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属于公益诉讼检察制度建立之初就确定的法定领域,是公益诉讼检察制度最早的法定“责任田”,也是检察机关必须坚决守好的“主阵地”。近年来,检察机关持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民生热点问题,不断加大办案力度,推广运用数字监督模型,着力提升办案质效,发挥好公益诉讼检察促进国财国土领域治理的制度作用,助力国财国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例如,在此次发布的浙江省嵊州市人民检察院督促规范成品油领域税收监管秩序行政公益诉讼案中,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非标油”问题,检察机关对无证无照加油站损害公共利益情况进行立案调查,发现“非标油”不仅在消费端违规抵扣增值税问题突出,而且还存在销售端偷逃税款问题,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对于这一问题,检察机关设计研发了“非标油”综合治理监督模型,通过与税务部门的监管数据进行碰撞分析,锁定了偷逃税款的违法线索。随后,检察机关向当地税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并得到采纳,由税务部门对涉案加油站作出了补缴税费、罚款的行政处罚。

此案的成功办理,启示检察机关:一方面要把督促整治偷逃税款违法行为作为国有财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办案的重要抓手,坚持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能动履职开展法律监督,对各类偷逃税款的违法行为要进行全链条打击,坚决保护国有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应当增强大数据思维,要在公益诉讼办案中强化数字赋能,高度重视对所涉领域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将从个案办理中归纳的经验打造成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走出一条“解析个案、梳理要素、构建模型、诉源治理”的新型法律监督路径,提升监督质效。

在江苏省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闲置国有土地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检察机关发现当地300余亩国有土地闲置,有损我国长期坚持的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用地制度。检察机关初步调查后认为相关行政机关不作为,便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最终,检察机关向相关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对涉案的300余亩土地进行了有效处置,避免了国有土地出让后被闲置。为实现对此类问题的系统治理,检察机关还与相关行政机关共同努力,推动当地形成了闲置土地长效监管机制。

国有土地出让后闲置,不仅违反了基本用地制度要求,而且严重制约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此案的成功办理,启示检察机关要高度关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土地闲置、违反土地出让协议约定用途等问题,并将其作为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的发力点。对于违法情形复杂的国有土地闲置问题,检察机关既要敢于履职尽责担当,勇于“亮剑”直指问题本质,又要坚持法治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政府机关与企业自身双重叠加原因形成的问题,检察机关要灵活求变,不拘泥于某一种办案方式,诸如可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的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符合起诉条件的也可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进行解决。同时,此案还启示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的同时应当延伸职能,立足法律监督的定位,协调相关行政主体协同共治,共同深入推进相关问题的系统治理、长效治理,从而将公益诉讼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国有资产资源来之不易,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也是人民群众的家底。检察机关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是人民群众家底的守护者,在办理国财国土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中要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加强与相关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形成守护国有财产和国有土地的最大合力,以能动履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