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春节消费维权专题

2023-02-08 17:57:17 来源:法治日报
分享:
-标准+

岂能让“六根面”丢了面食名城脸面

周卫法

近日,西安某面馆因“6根面卖20元”被中消协点名。相关舆情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很快介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面条确实分量不足。监管部门要求商家:明码标价,并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关于6根面条究竟能不能卖20元?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看法。有网友认为离谱;有网友则认为,同样是一碗面,路边摊儿可能10元一碗,而大饭店可能成百上千元;同样是一件衣服,名牌的卖到上千元,非名牌的可能只有几十元,既然衣服价格可以相差这么大,为什么在以面食闻名的西安,面条就不能卖高价呢?

其实,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同样的商品卖出不同的价格并不新鲜,更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引发不满的关键问题,其实并不在面条本身能不能卖高价,而在于价格是否透明。比如,你要真觉得你家的面有特色,那么完全可以明码标价论根儿卖。届时,别说6根面条20元,就是6根面条40元,别人也无话可说。没准儿,大家还专门冲着你家特色去尝鲜呢。然而,在这起事件中,店家那么大一个碗,6根面条差点连碗底儿都没盖住,怎么可能让游客不吐槽呢?

我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价格法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因此,说到底,不论是高价、低价,商家都需要明码标价、诚信经营!

其实,景区餐馆在旅游旺季的宰客现象并不少见,远的不说,同样以“高价面条”为例,同样是西安,2021年就曾有游客爆料“白鹿仓一碗面15元4根”。事后,西安白鹿仓景区专门发布公告向广大游客致歉。同样的问题,一再发生;同样的现象、反复出现。这里固然有商家贪利的因素,但也凸显监管不够及时、制度保障不足等问题。

景区是一个地方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景区内的摊贩、商家就是景区的一张张名片,商家的一举一动直接代表着景区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景区的口碑、声誉、脸面,甚至关乎人们对当地营商环境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6根面20元”,商家看似赚了面钱,却丢掉了诚信,更丢掉了景区甚至当地的脸面。

对于景区物价问题,希望当地主管部门真正重视起来。针对虚高、宰客、强买强卖等各种消费问题建章立制、重拳出击,特别是要真正做到防宰客之患于未然,毕竟“防”更胜于“治”。最终,通过及时高效治理,稳定持续地为公众营造一个公平诚信的旅游环境。



标价不能背离计量习惯

木须虫

近日,“女子遇‘糖果刺客’,6块糖卖466元”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对“糖果刺客”的热烈讨论。2月6日,有媒体记者联系重庆磁器口景区,工作人员称,该店售卖的是手工现制糖果,消费者也是试吃后觉得还可以才买的,双方主要分歧在价格表述上。这名工作人员分析,店家说的是12.8元/50克,消费者对50克可能没什么概念,最后算下来400多元,感觉比较诧异,一下无法接受。

所谓明码实价,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数字确切,每个消费者看到的价格数字是一样的,保证消费公平;二是计量单位符合消费者的普遍认知,便于直观比较商品的价格究竟是便宜还是昂贵,从而决定是否购买。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明码实价,才具备诚信的基本内涵。

这起个案争议的分歧点,并不在糖果本身的价格是否虚高,而在于价格的表述上,即按两计价,12.8元/50克。客观来说,糖果按两论价,并不符合消费者的普遍认知,在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会误以为是一斤的价格。如此语境下形成的消费,便夹杂着误导的因素,不免让消费者产生被欺骗感。

类似在标价上打擦边球诱发消费纠纷的案例并不鲜见,如曾有一些景区的餐饮商家,对一些名贵海鲜以两计价,误导游客点单,进而产生天价餐费。这也是常见的强制消费、宰客欺诈的小伎俩。这起个案也发生在景区,同时,商家在销售糖果时还采取切割称量的计费方式,消费一旦发生便不能退货。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商家在主观上没有强制消费者购买的故意,但也的确在客观上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导致交易诚信成色的缺失,最终难逃宰客的嫌疑。

明码标价是必须的,而且要用符合大众消费习惯的方式来标示价格,同时要对容易引发消费者误导的标价做一些合理的提示。此次“糖果刺客”事件之所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就是因为这类涉嫌宰客的行为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旅游体验,让人们深恶痛绝。

旅游服务价格收费小细节,关乎市场诚信大课题。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活力,构建诚实信用的消费环境,不仅要求商家严格自律,远离一些小聪明、小伎俩、小套路,也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日常管理与规范,只有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玩得开心,旅游服务市场才能实现双赢。



消费“槽点”应成整改亮点

丰 收

中消协近日发布的《2023“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春节假期共收集消费维权类信息2495万余条,可见在今年春节消费市场供需两旺局面之下,遇到糟心事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春节假期历来是消费的黄金期,再加上经历三年疫情后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消费纠纷较平常多一些也很正常。但这也暴露出目前消费市场的服务水平,同消费者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

消费者密集吐槽的问题,背后不仅是消费者个人合法权益被侵害,而且还会让有关地方、相关行业的信誉受到连累。对此,只有彻底整改才能挽回形象和信誉。笔者注意到,一些监管部门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的确进行了查处,但很多只是“有一查一”,还有部分问题至今没能解决。譬如,针对相关餐厅出现的侵权问题,有关部门仅仅是查处涉事餐厅,而不是全面排查、系统整改。

希望这些“槽点”涉及的相关地方部门,能从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秩序、鼓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高度出发,对相关问题及时整改、彻底整改。只有让消费“槽点”变成整改亮点,才能有效避免类似问题重演,并为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