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2022年度法治日报系列评论——全国两会评论

2022-11-21 16:53:42 来源: -标准+

技术赋能增强法治获得感

凌锋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时,提到“继续开展国务院大督查,深入实施‘互联网+督查’”。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建设法治政府不仅要依法做好服务管理工作,更要做好督查工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督查工作是抓落实、促发展的利器。我国政府督查工作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政府督查工作条例》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对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要求,保障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全面依法履职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明确规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互联网+督查’”。

“互联网+督查”让督查工作插上了信息技术的“翅膀”,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时时在线、处处可及,有利于及时发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痛点和难题,有利于提高政府督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互联网+督查”,政府督查机构不仅可以直接听到来自基层一线、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汇总分析,发现系统性、趋势性问题,发挥督查预警和辅助决策的作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全面依法治国是宏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制度机制的支撑,也需要科学技术的赋能。“互联网+督查”打通了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同时不断彰显着法治的力量,增强着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用法治力量守护公共卫生安全

马树娟

在3月4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张业遂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采取的“动态清零”做法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无论从确诊、死亡的数字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数据看,中国都是世界上防疫工作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近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肆虐。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在衰退迷雾中徘徊不前,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是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依法实施防控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妨碍疫情防控行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动态清零”防疫策略,旨在通过快速精准的全链条防控措施,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正是因为采取了有力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国在保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将赛事疫情防控全面融入主办城市疫情防控体系,对涉奥人员实施闭环管理政策。以人为本、严密周全的防控措施,不仅让这场体育盛会更加精彩,也让社会面运行更加平稳,冬奥会的疫情防控成效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可以说,没有疫情防控的成功,就没有冬奥会的精彩。今年全国两会能如期举行,同样彰显了中国疫情防控的卓越成效。

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法律制度经受住了考验,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在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疫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应对疫情防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立法机关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公共卫生法制的整体重构、全面升级自此进入快车道。两年来,通过制定生物安全法、修订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我国将疫情防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联防联控、应急管理、信息发布、社区防控等做法予以固化。此外,疫情防控的诸多成功经验也纷纷植入民法典、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行政处罚法、刑法修正案(十一)等法律中,一个更加协调、相互衔接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正在不断构建中。

公共卫生事关百姓日常生活,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完善和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牵涉部门多、涉及领域广,除了要尽快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主要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还要推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这就需要通过全国两会更好凝聚民意、汇集民智。相信通过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运用法治力量守护公共卫生安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法治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常鸿儒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竞技体育的不断进步,更需要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渐高涨。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人民群众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引擎,更加受到重视。我国体育场地数量、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也在不断增加。

全民健身硬件增加的背后是法治这个最强“软件”的持续发力。《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强调,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这些都有利于破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需矛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体育强则中国强,全民健身是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以北京冬奥会、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为契机,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体育强国贡献法治力量。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凌锋

知识产权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有的代表呼吁加强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有的代表提出要完善知识产权融资体系,有的委员建议加大对侵犯商业秘密的企业和劳动者的处罚力度,有的委员认为应加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这些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精细的角度,说明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人们关注的早已不是该不该保护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地进行更好保护的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崇尚创新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组建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新组建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上海、广州成立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挂牌成立知识产权法庭……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努力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

法治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我国保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新制定的民法典确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大法律原则,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顺利完成新一轮修改,建立了国际上最高标准的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为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努力和成效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认可: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提高到80分以上;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提升到第14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

如同创新无止境一样,知识产权保护同样需要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比如,随着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在一些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仍然跟不上;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呈现新型化、复杂化、高技术化等特点,使一些领域仍存在侵权易发多发和侵权易、维权难的现象;还有的社会主体利用制度漏洞,滥用知识产权保护等。同时,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覆盖领域广、涉及方面多,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这就需要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在全国两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一起交流经验,共同研究问题,为知识产权保护出谋划策,正是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绝佳契机。

从知识产权大国到知识产权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在这方面,代表委员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相信通过广大代表委员的努力,一定能够集思广益,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向世界展示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决心,为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八妇女节,让更多“她”绽放风采

林楠特

春意盎然,草长莺飞。伴随着春的脚步,我们迎来了第112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此祝所有女性同胞节日快乐!

巾帼不让须眉,我国女性“半边天”作用日益彰显:女代表委员认真履职,积极建言献策;女运动员顽强拼搏,再创佳绩;女医务工作者、女民警、女社区工作者、女志愿者等坚守疫情防控一线,护佑生命健康;女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参与太空探索……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社会就业人员女性占比超过四成,科技领域女科技工作者占40%。女性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

法治是促进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无论是制定民法典、反家庭暴力法等,还是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都说明我国始终注重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事业发展。  

尤其是,2021年12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重点针对就业性别歧视、职场和校园性骚扰等问题作出修改,增强新形势下对妇女的全方位保护。

妇女是国家的重要建设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庆祝节日除了致敬和祝福之外,也要着眼于未来,进一步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不断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凝聚巾帼力量,充分发挥妇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半边天”作用,让更多“她”绽放风采。


合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马树娟

如何完善配套措施,一直是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后社会各方颇为关注的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这份“民生礼包”旨在从经济支持和服务支持两个层面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就优化三孩生育政策建言献策。

近年来,受生育观念变化、婚育年龄推迟、生育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为适应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1年我国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随后立法机关围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等方面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进行了修改。

提升生育率是一道“综合题”,不仅涉及生育观念的转变、新型婚育文化的构建,还涉及真金白银的投入,只有将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做好“加减法”、打出“组合拳”,才能更好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升年轻人生育意愿,释放生育潜能,实现政策初衷。

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措施不配套、不衔接,是不少年轻人“不敢生、不愿生”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三孩生育政策出台后,各地各部门持续围绕“降成本”发力,如国家推出“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国家医保局规定将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费用纳入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北京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河北提出开展孕妇无创产前基因免费筛查等,都是政府层面就降低生育养育成本方面所作的积极努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税收减免支持措施,则是在更高层次上缓解家庭育儿压力,保障性更强、覆盖面更广、操作性上更加规范。

与此同时,各地还持续在“增福利”上加码。如四川省攀枝花市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到孩子3岁,北京规定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申请公租房可优先配租,云南、浙江等省市优化生育休假制度等……这些都是各地落实生育支持措施的有益探索。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这有助于在更广范围内提高婴幼儿家庭获得托育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让更多家庭真切感受到来自配套措施的支持。

推进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更好落地,也需要法治做好强有力后盾。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后,女性的权益会受到很大影响,如何保障女性平等就业合法权益,让女性免受各类显性隐性歧视,不仅需要法律亮明态度,还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执法司法予以保障。同时,如何建立健全托育服务标准规范体系,确保托育服务质量,同样考验着监管的智慧。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关系千家万户。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均衡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的原则,采取税收、保险、住房等综合支持措施,建立良好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共担机制,就能切实减轻育龄女性的后顾之忧,助推公众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共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司法与百姓零距离

凌锋

每年两高报告都是人们观察我国司法工作的重要窗口,今年的两高报告同样值得关注。在诸多亮点之中,体现“司法与百姓零距离”的很多工作成就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关注群众之所关注。比如,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到,完善处理新就业形态纠纷司法政策,加强劳动权益保障;出台网络消费司法解释,对直播带货、外卖餐饮作出规范等。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检察机关注重源头防范,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2000余件……无论是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还是依法严惩腐败犯罪,无论是保护生态环境,还是呵护百姓民生,司法工作始终聚焦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履职。

二是在群众身边解决群众问题。法院系统建成世界上联动资源最多、在线调解最全、服务对象最广的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2021年,检察机关结合司法办案,救助生活陷入困境的受害方4.8万人6.1亿元,同比分别上升49.9%和47.2%。司法工作只有离群众近点、再近点,才能发现群众之所需,才能及时送上司法温暖。

三是让司法工作时时在线。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全国法院在线立案1143.9万件,在线开庭127.5万场。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到,全面试点律师互联网阅卷,查阅案卷一次也不用跑。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司法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让司法服务更便民、更惠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时刻把群众放在心坎上,与百姓零距离。两高报告再次展现了司法为民的温度与力度,这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更加充满期待的信心所在。


法治让饭碗越端越稳

刘紫薇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事关中国14亿多人口的饭碗。当前,国际形势变化深刻复杂,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法治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土地管理法确立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修改的种子法为促进中国种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制度支撑;反食品浪费法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要的立法目的。在实践层面,执法司法机关不断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两高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法院审结乱占耕地案件7251件,全国检察机关督促修复被损毁耕地、林地、草原43万亩。此外,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关于粮食安全的法治宣传教育,营造爱护耕地、珍惜粮食的良好氛围。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确保粮食安全要靠自力更生、要靠科技创新,更要靠法治保障。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运用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中国人的饭碗就一定能越端越稳。


筑牢青少年成长的法治之基

常鸿儒

青少年法治教育一直是不少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宋亚平提出,加强普法宣传,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张杰呼吁要擦亮青少年法治教育品牌,培育特色亮点;全国人大代表柴闪闪表示,法院开展的“百校百讲”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学习防范诈骗等法律知识。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历练普遍较少,容易冲动伤害他人,也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的最佳时期,法治教育就要从青少年抓起。通过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能让青少年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懂得依法办事并且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能将受到的法治教育、形成的法治思维传递给家长和他人,于无形中起到在全社会普法的效果。

我国历来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青少年始终是法治教育的重点对象,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青少年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不断提高。同时,由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青少年法治教育也面临一些新形势新问题。为进一步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我国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八五”普法规划强调,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着力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对法治副校长的概念和职责作了进一步明确,有利于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

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各项政策,一方面需要在全国两会的平台上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需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特别是要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方法,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兴趣,让青少年从“要我学法”转变为“我要学法”。要让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都能深入到青少年心中,做到法治意识要培养,道德意识也不能落下。要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积极建设各类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法治教育网络,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深入学校开展法治教育。要引导家长重视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的建设,成为子女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期待代表委员们能在分享经验、交流互动中,通过依法履职,进一步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更好发展,为青少年成长筑牢法治之基。


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磅礴力量

马树娟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胜利闭幕。两会期间,广大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一道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让人们再次看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触摸到中国式民主的脉搏,感受到中国式民主的魅力。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民主政治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不断拓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来自人民的人大代表通过提出议案建议,参加立法调研、执法检查等方式依法履行职责,传递民声、为民代言、助民解忧。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制度设计,一头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系着基层群众,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自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首批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目前全国各地已建成各级基层立法联系点4700余个,来自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和具体生动的经验总结,不断推动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科学立法走向深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人民政协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通过多种协商形式和平台有效建言咨政,广泛凝聚共识,在民主协商中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发挥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对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各领域重要问题进行协商,对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着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国式民主的独特优势。

全过程人民民主还体现在司法工作等各领域。从今年两高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司法机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司法工作全过程。无论是畅通人民参与司法决策的渠道,努力让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充分体现民意,还是严格贯彻实施人民陪审员法,邀请人民监督员参与公开听证、巡回检察、案件质量评查,抑或是不断深化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机关都在积极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知道。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实践最有说服力,人民最有发言权。实践充分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将继续凝聚亿万人民磅礴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