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陵
近日,广州某经营家常菜的商家收到了一份差评。原因是用户在平台下单点了1个菜,订单备注要10套餐具,但商家觉得要求不合理,并未提供。用户认为“我这份餐本来就有好几个人一起吃,多要几套餐具怎么了”,而商家却感觉委屈,“餐具也是花钱买的,不能用户要多少就给多少”。
“西红柿鸡蛋做成甜口该不该给差评”“点一份粥免费要小菜被拒该不该给差评”,外卖平台上的这类争议差评时常让人困惑。同时,由差评引发的争议纠纷可能涉及商家、消费者、骑手等各方,甚至可能外溢,引发社会矛盾,成为当下平台治理的难点。
为了化解用户和商家之间的争议差评纠纷,去年,美团上线了公众评审机制——小美陪审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近期,美团对产品功能进行了升级迭代,据媒体报道,目前,这一机制每月处理的外卖争议差评案例超过9万件,已有上百万用户以评审员的身份参与过外卖纠纷争议的评判。事实上,不仅外卖平台,目前,包括微信、小红书、知乎等多家平台,都引入了这种类似公众评审机制的争议解决机制,用以解决平台上发生的各类争议纠纷。
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平台经济不断壮大发展,由此催生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纠纷处理、交易信用维护等平台治理难题。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关乎平台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些治理难题,需要政府监管部门继续完善监管制度,提升监管能力。但也要看到,外部监管力量毕竟有限,平台也应作为主要力量参与治理,这就需要平台提升自我治理能力。
前文提到的公众评审机制,就是解决差评等纠纷乱象的不错尝试和探索,它创设了一个纠纷和争议化解机制,由公众来对纠纷争议进行集体判断和投票。同时,除平台用户等平台使用者与平台工作人员,一些平台还引入了法律、政策专家等,这都有利于以开放、专业的态度解决相关问题。去年10月公布的《互联网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到,互联网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举报和争议在线解决机制,协助消费者维护权益。这种引入大众参与评审的机制,既是对差评等相关机制的完善,也有利于提升平台治理能力,平衡各方权益。
平台的自我治理不能只靠平台。平台有判定各种纠纷的权力,平台越大,对这类行为的中立性、公平性、专业性要求就越高。引入公众参与平台治理,无疑契合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属性,不仅能使平台的判定行为更加客观,也更容易为争议双方所接受,同时有利于形成一套专业的评判标准,提升平台自治能力,进而营造一个稳定、公平的平台发展环境。
社会治理是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广泛社会力量的支持。这种公众评审机制不仅是调动公众积极性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分担监管压力,实现社会治理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积极探索,更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题中之义。进一步讲,平台对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也将为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提供有益借鉴。
编辑:马树娟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