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江澄碧,需硬手腕也要细功夫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22-07-19 16:55:10

颜维琦

上海北部,毗邻长江入海口,有一座石洞口污水处理厂雨水泵站。它有一个曾用了近50年的名字——宝山5号泵站,因原有功能定位跟不上城市区域发展需要,出现旱天溢流现象,雨水、泥水,混杂着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排长江,污泥堆积长江江滩,被列为长江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2016年和2019年,党中央对上海开展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察发现,由于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总体推进缓慢,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上海的污水溢流直排情况突出。宝山5号泵站,就是显著表现之一。找准“病灶”后,上海全力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市区各有关部门协力整改,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如今,行走在长江边,昔日直排污水的排口,成了绿意葱茏、会“呼吸”的雨水花园。雨水截流后,被泵送至厂区的污水调蓄池。“花园”之下,污水经过层层过滤净化后流入长江,“雨水花园”的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

环境问题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所致,关涉的部门和利益,很多时候也是互相纠缠,一时很难理出个头绪。但治理保护工作必须只争朝夕,容不得半点拖延、推诿和疏忽。在整改过程中,不能到处“打补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找准症结,层层压实责任,以“硬手腕”来“强筋骨”,从根本上推动瓶颈难题的长效解决。

在宝山5号泵站的整改过程中,上海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2017年以来,随着石洞口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完成、新增4.4万立方米浑水综合处理池和8万立方米调蓄池投入运行、泰和污水处理厂通水调试,区域污水处理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实现较大提升。污水“吃得下”,还要“堵得牢”,2019年12月宝山5号泵站完成溢流堰口封堵,与之前加装的出水闸门共同发挥作用,杜绝了旱天溢流现象。

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经过一整套整改建设、功能调整和优化运行,得到解决,长江边的泵站迎来“新生”。不唯如此,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突出系统观念、夯实基础工程、坚决守牢底线,抓好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下大力气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更好满足城市发展实际需求。

在不折不扣完成整改任务的同时,上海特别注重举一反三、全面排查、追根溯源,力求通过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推动长江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上海深知,必须把治水工作放在长江大保护的格局中谋划,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强有力推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做好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守门员”。

从宝山5号泵站整改,到宝钢原固废堆场污染治理,再到接续多年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都可以看到上海在“硬手腕”之下的“细功夫”。功夫之“细”,既是治理能力之精细,也是久久为功、细水长流之“细”,修的是内功,也重协同,更看长远。

须知,长江保护修复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要盯牢、盯紧、盯到底,也要注重标本兼治、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常态长效机制,方能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水先治岸,岸清水更美。宝山5号泵站整改完成后,周边群众普遍认可,恶臭的污水冒溢再也没有了,百姓的居住环境更优美,心情更舒畅。5号泵站所在的宝山区,坚定地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上。

人们印象中“又粗又重”的宝山正在变轻。2022年,围绕“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这一全新历史坐标,昔日“钢铁之城”,将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到人文素养,完成一次重塑,致力打造一个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化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和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上海正全力以赴,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成色更足、生态底色更实,守护好长江澄碧,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