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亟待加强跨周期调节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北京青年报发布时间:2022-07-18 17:15:58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樊大彧

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7月16日0时至24时,全国新增本土病例106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74例。当日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已接近600例,感染者数量在4天内翻了一番多。国家卫健委每日汇总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高风险疫情地区已超过千个。

近期,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部分地区局部暴发态势。安徽省在泗县疫情刚告一段落后,又在蚌埠市怀远县暴发疫情,该县两天累计发现阳性感染者近200例。甘肃省疫情也较为严重,16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3例、无症状感染者105例。广西北海疫情突起,16日一天新增阳性感染者241例。

近期国内疫情有一个显著特点,病毒来源多样且品种繁多。7月以来,国内12地共报告发现9种奥密克戎亚分支,其中,辽宁大连报告发现BA.5,陕西西安、北京报告发现BA.5.2,广东珠海报告发现BA.5.1,天津、上海报告发现BA.5.2.1,等等。

6月底,我国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对疫情监测、风险人员隔离管理、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等进行相应调整,并明确发生疫情后和常态化防控下的区域核酸检测策略。基于研究结果和国内多地的防控实践,第九版防控方案对疫情相关风险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限和方式进行了优化。

6月底以来,在防控措施加强的同时,依然在十几个省市频繁发生疫情,这种情形要求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比全球疫情发展,可以发现,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开展以来发生的规模较大境内疫情,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延迟效应”特征。2020年5月,拉丁美洲疫情暴发成为当时全球疫情“新震中”;2020年11月,欧洲出现比第一波更严重的第二波疫情;2021年5月,德尔塔毒株引发的新冠疫情在印度肆虐并达到高峰;2021年11月欧洲出现由德尔塔毒株引发的疫情高峰;2022年年初,亚洲地区疫情暴发,韩国在3月末达到顶峰,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一度超过60万例。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只要境外出现严重疫情潮,在一段时间后,境内也会出现规模或大或小的聚集性疫情。这种延迟关联效应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地球村”之内,即使防范严密,狡猾的新冠病毒也会通过人员交往和物流传递进行各种隐匿渗透,国际交往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可能导致疫情在境内暴发。

今年6月初,国内一度严重的疫情已步入收尾阶段,一些人产生了“松口气”思想和“差不多”心态。然而,6月初正是全球疫情开始快速反弹的时候,疫情在欧美及东亚的日韩等国再度抬头。发展至当前,美国疫情已迅速恶化,全美超过一半人口都处于高风险地区。在欧洲,法国第七波疫情正进入高峰。日本近期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创下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新高。

在6月,一些省份根据形势变化降低了频次但保持着常态化核酸检测,也有一些地方“顺势”取消了核酸查验。随着6月底新一波疫情发生,我们看到,没有“松口气”的地方经受住了考验,一些放松警惕的地方则遭受了聚集性疫情冲击。

新冠疫情的输入风险无处不在,任何地区任何部门都要坚决克服麻痹松懈心态,时刻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在坚持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的同时,要高度关注全球疫情“棋局”变化,加强跨周期防控工作。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在关键时刻勇于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勇于治病于未发,跑到疫情前头,推动今年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