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以工代赈,深挖就业蓄水池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广州日报发布时间:2022-07-14 16:55:06

杨博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7月13日《人民日报》)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稳就业、惠民生,对稳住经济大盘向来意义重大。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找准“六稳”工作的发力点,切实推进稳就业、保民生尤为关键。以工代赈作为以务工代替赈济的扶持方式,是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政策,能为群众特别是农民工、脱贫人口等规模性提供务工岗位,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支持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

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既是促进有效投资、稳就业保民生、拉动县域消费、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手段。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力度,为全国开展以工代赈工作提供了指导和遵循。接下来,当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为契机,加快落实《工作方案》各项措施,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受益面大、带动性强的作用,为扎实稳就业促就业、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夯实基础。

首先,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如今,以工代赈作为一项兼具社会救助和就业促进属性的系统工程,正在由专项扶贫政策向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转变。因此,要抓住时机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让“升级版”的以工代赈更好服务国计民生。譬如,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确保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措施落地见效;聚焦群众务工需求痛点,提高项目储备质量,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在加强全过程全方位监管的同时,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压紧压实各方责任,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以工代赈工作。

其次,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按照“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要求,要始终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譬如,充分挖掘主体工程建设及附属临建、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尽可能多地通过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用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鼓励非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积极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扩大就业容量;进一步拓展以工代赈的实施范围,高效配置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为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再次,发展劳务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关系着以工代赈的“质量”。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能够有效地激发当地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为此,各方当坚守以工代赈政策的初心,始终把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拓展赈济模式、激发内生动力作为贯穿以工代赈工作全过程的核心要求。具体来说,政府部门要统筹好各类资源,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开展好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依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院校,探索和拓展培训模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让广大群众增收入、长本事。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只要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加大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力度,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就能有效助力稳就业保民生。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