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民众一个交代是环保督察最大的底气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北京青年报发布时间:2022-07-07 17:07:01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7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介绍,截至目前,两轮督察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已完成整改28.5万件,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其中,长江岸线保护、洞庭湖非法矮围整治、祁连山生态修复、秦岭违建别墅整治等整改已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称赞。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在这种形势下,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民生优先领域。要还民众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公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既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经营主体的自觉作为,还需要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这柄利刃,瞄准“硬骨头”“老大难”问题,疗救长期想治而未能治好的突出顽疾。

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曝光的典型案例看,既有向江河湖海恶意排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也有保护区违规开发建设、违规围海填海、围湖占湖、毁林建房、进行野蛮矿山开采等问题,有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的问题,都是公众反映强烈的切身利益问题。

问题反映了很多年,为何有些问题地方发现不了,或者即便发现了也不急于解决,督察进驻短短一个月就能精准发现“病灶”、刮骨疗毒呢?这固然是因为生态环保督察有敢于正视问题、着力解决问题的鲜明态度,有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的过硬作风,更是因为生态环保督察在涉及主体众多、利益纷繁复杂的历史积累环境问题面前,对公众诉求的因应和对公共利益的坚守。

公众投诉举报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线索的“金矿”。督查组进驻地方一般只有一个月,但准备工作往往长达半年。从进驻前在日常投诉中线索梳理,到进驻后专门受理群众来信来电举报,再到进驻中大范围的暗查暗访,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甚至动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红外成像等技术装备,提高发现问题能力。每一批督察、每个省份都能收到几千件群众的举报,督察人员深入分析,开展现场核实,从中发现了大量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线索。

在此基础上,问题与整改结果全公开保障了公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让不作为慢作为者、不担当不碰硬者、敷衍应对弄虚作假者无处遁形,让以督促改、以改促治,各方共同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建立督察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招,给民众一个交代,是生态环保督察的最大底气。坚持好、完善好这项制度,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一定能在我们手中徐徐绘就。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