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为老年人撑好保护伞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发布时间:2022-06-24 18:31:21

李忠勇

6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6件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覆盖了投资养老产业、预定养老公寓、销售收藏品、提供老年人诊疗服务、代办“养老抚恤金”等多种养老诈骗典型手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骗钱,眼睛早就盯上了这块大蛋糕。而不少老年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参加社会活动逐渐减少,防骗意识也越来越淡薄,很容易被人洗脑、被虚假投资利诱、被各种骗局利用。从最高检发布的这6件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有的不法分子擅长打“情感”牌骗取老年人的信任,有的善于用小恩小惠笼络老年人,有的则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对老年人搞精准诈骗,还有的不法分子紧跟时代潮流,打着养老政策、前沿科技等旗号迷惑老年人,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层出不穷的涉老骗局不仅骗空了老年人的钱袋子,让老年人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给老年人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压力,影响了身心健康。老人不安则家庭不安,家庭不安则社会不安。为了维护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全国全力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要求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整治规范“三箭齐发”,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的确,在打击整治涉老违法犯罪问题上,只有打好组合拳,全链条出击,从严惩治养老诈骗,才能真正为老年人撑好保护伞。

坚持宣传教育,增强老年人识骗防骗能力,尽可能从源头上阻断骗局的发生。从此次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看,近年来,涉老骗局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针对这一情形,相关职能部门既要用好官方网站、微信、短视频等信息化新媒体平台,也要通过进农村、进社区、进集市等方式做好线下宣传,从而建立起全方位、广覆盖的立体防范养老诈骗宣传教育体系,特别是要运用好典型案例,向全社会尤其是老年人普及防范养老诈骗的知识,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和能力,从而让他们不被花样频出的骗局蒙蔽双眼。

坚持依法打击,震慑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在最高检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有一件是戴某平等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公司以预定养老公寓床位为名向老年人非法集资,共向2100余人吸收资金1.36亿余元,给集资参与人造成本金损失9300万余元。法院最终依法判处戴某平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40万元;判处其他4名被告人有期徒刑8年11个月至2年8个月不等,并处罚金。这起案件对诈骗分子不仅判处重刑、严厉惩治,而且并处罚金,在经济上严厉制裁。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就要发挥这些典型案例的警示震慑作用,让不法分子从典型案例中感受到法律的强大威慑力,从而不想骗、不敢骗。

坚持整治规范,彻底铲除滋生养老诈骗的土壤。为什么会滋生养老骗局?老年人为何容易上当受骗?根本原因在于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需要陪伴、渴望健康等特点,炒作概念、虚假宣传,给老年人设置陷阱;加之相关部门对企业监管不到位,对违法诈骗犯罪打击不够有力。以此次发布的曹某铭集资诈骗案为例,相关诈骗公司就是打着老龄产业的幌子,采取免费发放生活用品等“关爱"手段,以高回报为诱饵,吸引老年人群体参加集资活动,累计向11万余人吸取资金132.07亿余元。此案从开始到案发长达6年之久,给集资参与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整治养老诈骗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进行专项治理,也要进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既要重视精准打击,又要着眼常治长效;既要加强老年人宣传提示,又要呼吁全社会,特别为人子女者要关爱老年人;既要加强对企业及有关人员监管,堵塞隐患漏洞,又要严厉打击诈骗违法犯罪,加大追赃挽损力度。只有如此,才能彻底铲除滋生养老诈骗的土壤,形成讲究诚信、老幼无骗的良好社会风气。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