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做“接地气”的事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22-06-17 17:14:15

张达宏

“接地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政治文化。《尚书》有一篇经典散文《皋陶谟》,在讲安民之法时说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意思就是说天意和民意上下相通,执政者要敬重民意。简言之,上下贯通“接地气”。

“接地气”是共产党人的一贯作风。毛泽东无论是写文章还是作讲话,无论是作决策还是干工作,都十二分“接地气”。1928年,毛泽东率红军攻占遂川后,为宣传党的主张,逐字逐句修改《施政大纲》,把“废除聘金聘礼,反对买卖婚姻”改成“讨老婆不要钱”,把“废除债务”改成“借了土豪的钱不要还”。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毛泽东曾说:“敌人大炮比我们多,但士气低,是铁多气少。”当年,正是这种带烟火气的大白话,把革命的道理和思想播撒四方,不但打动而且还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心。

“接地气”在具体工作中并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政绩观偏差,缺乏历史文化,不了解历史底蕴,不接地气。说的就是没有走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比如,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不注重历史建筑保护,不注重文化遗产传承,伤害了群众对城市的记忆和感情。这是典型的不接地气。

“接地气”可以从深化理论武装入手。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当前,最重要的是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判断大局大势。同时,适应群众的认知水平和语言习惯,用大白话讲清说透党的创新理论,进而产生感染力、穿透力和引导力。

“接地气”最终要在实践中完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哲学上对方法论的简洁表述。想事、做事、成事,每一个环节都要多听意见、发扬民主,这是办好事、做实事的基本过程。有些人不善于听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习惯于“一言堂”“说了就干”,经常盲干、蛮干,最后不但不出政绩,还得罪群众。

“地气”乃地中之气,每一个人越接地气越有利于健康。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