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22-06-14 18:01:15

沈建波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并作出具体部署。我们要充分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不断提升新时代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要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依法支持和配合基层治理。

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最能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需要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要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贯穿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为夯实国家治理根基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基层落地落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新期待。同时,根据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司法监督,通过有效的基层司法工作,促进基层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助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当前,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但基层治理中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等现象仍时有发生。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将其作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的发力点,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运用法治方式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

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还要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用法治思维引导和规范社会生活,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法治理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此,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有效促进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