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强调“封管控区室外无需大范围消毒”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北京青年报发布时间:2022-05-24 12:19:17

张田勘

5月21日,北京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社区防控组副组长王建辉在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无论封控区还是管控区,均不需要对室外环境进行大范围消毒,避免过度消毒。

目前,北京和多地疫情防控处于最吃劲阶段,北京明确“封管控区均不需要对室外环境进行大范围消毒”,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依靠科学的防疫原则。只有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才能让防疫做到事半功倍。

在消毒问题上的科学依据有很多,一个基本的依据是,新冠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并不能存活,或者存活的时间极短,而且没有生物活性,因此基本不会造成新冠的传播。

2020年3月17日发表于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比较了新冠病毒(SARS-CoV-2)和SARS冠状病毒(SARS-CoV-1)在特定温度下存活于环境中多种物质上的时间。在温度为21-23℃时,环境中有5种物质,分别为直径小于5微米的气溶胶、塑料表面、不锈钢表面、铜表面和纸板表面,此外环境湿度为40%。

在气溶胶中,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的存活时间相似,在3小时内有感染性。在其他4种环境物质中,新冠病毒存活度和感染性由高到低的是塑料、不锈钢、纸板和铜。在塑料表面,新冠病毒72小时内有活力(感染力)。在不锈钢表面,新冠病毒可以存活48小时,但是有感染力的病毒载量降低很明显。在纸板上,新冠病毒24小时后就没有感染力了。在铜表面,新冠病毒4小时后就检测不到感染力。

尽管在塑料上新冠病毒在72小时内有生物活性,但并不意味着就有传染性,因为,新冠病毒通过物体表面接触的传染性既需要在物体上有生物活性,还需要有足够的病毒载量。迄今的研究并没有证明哪一例新冠感染是通过物体接触而染病的。

更新的研究给出了一个经物体表面接触染上新冠的概率。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2022年4月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经空气传播的效力比经接触物体表面高1000倍。接触含有新冠病毒颗粒的气溶胶后感染新冠的几率约为1/100,接触各种含有病毒的物体表面后感染新冠的几率约为1/10万。

再基于微生物的基本原理,病毒都是没有单独生存能力的极小生物,无论是DNA还是RNA病毒(新冠是RNA病毒),它们只能寄居和依赖于其他生物体才能生存,一旦释入另一环境,几分钟至数小时就失去了生物活性,并没有传染力。

对环境和室内的大规模消杀不仅会增加成本,浪费资源、人力,制造恐惧、恐慌气氛,而且会好心办坏事。显然,上述方方面面的科学原理和防疫经验,都被北京防控机构决策层和专业人员充分理解和汲取,也正因如此,“封管控区室外无需大范围消毒”被进一步明确强调。

另有新的研究表明,主要的病原体奥密克戎变异株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更长。香港大学2022年3月发表在生物预印本(biorxiv)上的一项研究(未经同行评议)表明,在不锈钢、玻璃等材质表面,在实验室环境下(室温21~22℃)7天后仍然可以检测到微量的奥密克戎病毒。但是,这样的病毒量是否还有传染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对环境进行大范围消杀,并不否定要保持个人卫生和用消毒液进行手部等的消毒,因为,这可有效降低通过密接而导致的新冠传播。因此,只要戴口罩,保持个人卫生,减少亲密接触和聚集,以及适当用消毒剂进行个人消毒,就可以有效防止感染。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