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周聃模仿热, 需要冷思考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22-05-19 15:36:25

杨 悦

“有请潘周聃。潘周聃,29岁,硕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一听到这样的背景音效,很多人忍不住会歪头、扭脖、斜肩、侧身,复刻潘周聃在2020年《最强大脑》中“酷炫狂拽”的出场方式。从大学生做核酸“潘周聃式”亮绿码,到歪头的剪刀、实验仪器甚至动物,一时间,似乎“万物皆可潘周聃”。

当我们模仿潘周聃时,我们到底在模仿什么?不可否认,灵性的出场才是我们认识潘周聃的入口,纵使他在与网友互动中展现出了丰富学识与儒雅风度,但最出圈的依然是那套行云流水的动作,而非“狂拽学霸”的诗词雅句。因此,公众的娱乐取向远高于知识取向,模仿行为谈不上什么学霸崇拜、尊重人才,更像是一场情绪接力与网络狂欢。

当“潘周聃”成为狂拽姿态或扭头动作的代名词,网络热梗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被赋予娱乐属性,原有内容和意义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同样在不经意间走红的北京大学韦东奕,严格来说也不算知识偶像。正因人们的关注点在“反差”不在知识,一人单挑6个博士、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等不实说法才会有庞大市场,以满足部分参与者对“扫地僧”的想象。哲学教授刘擎明确表达过对知识偶像的拒斥态度,“知识是让人变得自主、独立和思考,而不是去崇拜”。梗文化和网络狂欢自有其内在逻辑,但需要明确的是,过分娱乐化的表达和尊重知识之间,本身就有距离。

时隔两年,潘周聃被塑造成全民偶像,离不开用户的跟风模仿和二次创作,以及短视频平台的扶持与推荐。2022年“复兴”的老梗不在少数:“羊胎素”事件脱离10年前语境,不断被解构与重构;多年前的魔性广告词“你没事吧?你没事吧?你没事吧?没事就吃×××”再度走红,用以嘲讽迷惑行为……相较于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等网络热梗,挖掘已有素材进行二次创作门槛更低,借助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的话题也能更快获得流量。模仿类视频对用户和平台来说,是流量密码。

但于被模仿个体而言,则可能是困扰。“羊胎素”事件当事人曾对“炒冷饭”“带节奏”行为表达不满,潘周聃最初也因“网上出现了很多仿冒我名义的人”“甚至已经骚扰到我身边的人”感到非常无助。新梗老梗要保持热度,就要不断变异,这种高变异性对当事人而言,意味着风险、冒犯甚至是网络暴力。而当网络世界话题热度退却,恶意、低俗模仿的现实伤害仍在。

玩梗有边界,亦需留下可资回味的东西。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