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角色”让亲子共成长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广州日报发布时间:2022-05-18 15:22:15

杨博

5月9日至15日是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从今年起,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就是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广州日报求学指南采访了3个家庭,请家长与孩子“互换角色”,互相倾听对方的心里话。结果,孩子们道出了平时没机会说出口的心里话,家长们则与自己的孩子共同找到了相互理解与尊重的一些方法。(5月15日《广州日报》)

实际上,亲子间的“互换角色”不只是一种游戏活动,更是一种改善思维方法的行动。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便是换位思考。你会发现,了解才能理解,换位才能交心。然而在现实中,为什么不少家长大致了解换位思考的作用,却并不情愿在亲子关系中多多实践呢?原因在于亲子关系的“错位”。如果父母不能做到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来尊重,那么就会造成某种“认知的失调”,以为凡事都是孩子的过错。如此一来,家长不但难以尝试“互换角色”,更会习惯性地干涉孩子,加剧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所以,亲子换位思考,要从改变认知和习惯开始。首先,“换位”是为了改变“定位”。有位哲人说过,“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去理解。”这话对孩子一样是成立的。孩子不是成年人的附属品。就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来说,他们的意愿和意志力并不比成年人弱小。只有平等地对待孩子,满怀热情地与他们探索生命的奥秘,才能真正打开亲子沟通的密码。

其次,“换位”是为了“以心换心”。通过“换位”,父母和孩子都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和响应,从而获得了彼此的接纳、理解和包容。当成年人在“换位”中学会与孩子感同身受,便会找到内心的温柔力量。一方面,这种力量会促使父母以孩子为师,学会体察生命的本真。另一方面,这种力量也会促使孩子多角度地了解他人、观察事物,逐渐形成内心的确信。

再次,“换位”需要经常地思考实践。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这个角度来说,“换位思考”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时常勉力为之。唯有如此,父母和孩子方能改善旧有的沟通模式,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来临之际,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以“小家大爱、立德树人”为主题,举办家庭教育微视频征集活动。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不妨推而广之。当然,家长和孩子不妨以游戏的心态,围绕换位思考这个主题,尝试完成一些新鲜有趣的任务。譬如,可以制作计分卡,让孩子给父母的陪伴打分,并说出心中的期待和承诺;也可以一起演一场情景剧,让孩子当当父母,父母当当孩子,从换位体验中汲取换位思考的智慧;还可以从培养相互拥抱、制造欢笑这些小习惯开始,提升聆听和回应、陪伴和谈心的效果。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