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衍生国际“第三阵营”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北京青年报发布时间:2022-04-11 17:14:29

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4月7日,联合国大会第11届紧急特别会议继续召开并讨论乌克兰问题,投票通过关于暂停俄罗斯在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的决议,表决结果为93票赞成,24票反对,58票弃权。从投票结构和流向看,国际社会围绕如何处理这场危机,正日益明显地形成“第三阵营”,发出“第三声音”,即不赞成简单化和情绪化处理,拒绝非此即彼地分裂国际大家庭。

人权理事会共设47个席位,联大每年以无记名方式改选其中约三分之一成员,任期三年且连任一次。俄罗斯2020年10月13日当选新一届成员,任期自2021年1月1日起开始,2023年12月31日结束。投票结果公布后,俄罗斯宣布提前中止这一身份,并称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人权理事会是个颇具张力和争议的联合国机构,围绕不同议题频繁出现摩擦,也常有立场一边倒甚至引起“退群”的情形。2018年美国因不满理事会通过五个抨击以色列的决议而退出。

这次表决的反对、弃权票与赞成票落差不大,不仅再次表明人权问题的复杂性,更表明俄乌危机延宕至今,国际社会立场进一步多元化,甚至出现规模不小的“第三阵营”和分贝较高的“第三声音”,它们正逐步成为推动危机向理性方向回归的建设性力量。

所谓“第三阵营”和“第三声音”,是介于无条件支持俄罗斯和简单化、一刀切反对和制裁俄罗斯的两大阵营,主要根据是非曲直和具体问题来因应这场危机的国家群体及表态。其共同特征是,在危机之初泛泛批评俄罗斯,同情和支持乌克兰,但随着美欧无差别制裁和全面报复俄罗斯并形成二选一态势后,这些国家调整立场,采取日益超脱和抽离的姿态,并依据自身利益匡正对待对俄乌危机的政策。

其实,3月2日,联合国大会就敦促俄罗斯撤军进行表决时,近半数亚非国家对草案投反对或弃权票就已说明问题。远离俄乌冲突前线的亚太地区,各国感知和态度与美欧存在明显温差,迄今也只有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全面追随美欧参与对俄罗斯的制裁。美国《外交》杂志就此评论说,“这场危机本质是围绕欧洲安全秩序而打的一场战争,而非一场划时代的全球战争”。

美欧的中东欧新盟友和伙伴大多拒绝与俄罗斯对立,努力保持某种平衡,有的甚至帮俄罗斯解围。欧盟和北约双料成员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称俄乌冲突并非“我们的战争”,还准备用卢布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渴望加入欧盟的塞尔维亚采取明确亲俄立场,其总统武契奇从不掩饰对北约扩张与黩武的谴责。更让美欧尴尬的是,这两名“窝里反”的领导人刚刚又赢得连任。

美欧的众多中东伙伴也是如此,考虑到俄罗斯不可小觑的地缘影响力及稳定的双边关系,基本选择模糊立场和中间路线。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土耳其、约旦和以色列,以积极斡旋的策略来抵消美欧压力,而非直接与俄罗斯对着干,并极力避免做美欧的棋子。

美欧阵营外的中等大国基于自身政治地位、外交传统和现实角色,拒绝共建“俄罗斯孤岛”。印度是美国极其重视且百般笼络的“印太战略”西端码头,不仅拒绝谴责俄罗斯,还逆势扩大对俄贸易,因为双边关系渊源颇深,且印度不想弃绝不结盟传统。东盟大国印尼拒绝美国提出的将普京关在巴厘岛G20峰会大门外或邀请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参会的要求,既无意得罪俄罗斯,也不想破坏G20只谈经济不谈政治的规矩。今年要主办APEC峰会的泰国,也基于同样原因对俄乌冲突保持缄默或低调。墨西哥则直接以并非“哪国殖民地”为由,抨击美国要其“二选一”的表态,明确宣称保持中立。

还有部分国家基于本身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排斥“池鱼之祸”,期盼息事宁人。号称“巴西特朗普”的博索洛纳总统拒绝谴责俄罗斯,并指责乌克兰选民“遇人不淑”。美欧制裁俄罗斯直接伤害巴西国计民生,作为咖啡、糖、大豆等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巴西28%的化肥进口来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而危机导致的化肥断供影响不可小觑。

即便美欧阵营包括“五眼联盟”核心堡垒也出现政策微调。面对新一波驱逐俄罗斯外交官浪潮,加拿大表示不跟,要保持双边联系以呵护在俄公民利益。冲突升级后曾八次与俄罗斯实现元首通话并大力斡旋的法国,虽然也随美欧大流,但近日被爆料释放一艘俄罗斯货船并赔偿10万美元,引发了法国要从俄罗斯“不友好国家”名单抽身的猜测。

“第三阵营”和“第三声音”必然导致“第三选择”,也即反对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与极端化,强调尊重乌克兰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也理解俄罗斯对战略安全不断受损的关切;反对火上浇油、输送军火以扩大和延长战争,更支持降温、停火、止战、和谈及互相妥协。这一势头高企,对恢复世界治理体系是一个好迹象。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