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账本”要更透明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经济日报发布时间:2022-01-04 12:24:28

曾金华

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经常被形象地称为政府的“账本”。在预算透明度总体上不断提高的同时,预算公开工作尚待进一步深化。一方面,要执行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对预算公开的规定,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另一方面,预算公开还要做到能看懂、易监督。

近日,财政部发布2019、2020年度地方预决算公开度排行榜,对各省区市的“政府账本”透明度进行评价、排名。总体上看,地方预决算公开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预决算公开透明度不断增强,但部分地方存在未公开或者未及时公开预决算、公开内容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

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经常被形象地称为政府的“账本”。其实质是,反映政府把公共资金花到哪里去、做了哪些事情、是否履职尽责。可以说,预算透明是社会公众监督各级政府权力行使的基础。提高预算透明度,有助于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近年来,公众对各级政府预算逐步熟悉,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三公”经费预算公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的成效。实际上,预算涵盖政府收支的方方面面,“无预算不支出”是一项重要原则,“三公”经费只是预算的一小部分。目前,我国形成了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和转移支付预算多层次、多方位的预算公开体系,“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则是预算公开的重要原则。

在预算透明度总体上不断提高的同时,预算公开工作尚待进一步深化。从层级上看,中央层级的预算公开取得较为明显成效,比如,每年100多个中央部门在规定时间晒出“账本”,都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地方预算公开则需做更多的工作,省市县三级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情况。从财政部公开的检查情况看,个别部门未公开预决算,部分政府和部门公开不及时,有的部门公开内容不细化,关键信息“一带而过”。

地方预算公开是预算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地方预算信息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更密切。如果地方预算信息不公开,或者公开信息不完整,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社会监督。同时,地方预算公开涉及的政府、部门的层级和数量都很多,要做好这项工作很不容易,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方面,要执行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对预算公开的规定,做到“应公开尽公开”。特别是要拓展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主动将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项目,尤其是机关运行经费、政府采购、财政专户资金,以及教育、医疗、环保、社会保障等情况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近年来通过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公开,经费使用更加规范,同时也获得了群众的充分理解和肯定。各级政府要有主动公开预算的勇气,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另一方面,预算公开还要做到能看懂、易监督。预算文本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法律文件,包含不少法律、经济术语。如果信息过于专业化或者晦涩难懂,让公众“云里雾里”,预算公开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在预算公开的时候,必须尽量通俗易懂,利用表格、文字、图表、视频等作配合,加强解释说明,通过一本“明白账”让公众充分理解各项收支的情况。

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提升预算透明度需要持续努力,通过打造“阳光预算”,更有效规范和监督政府行为,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