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要破除“中梗阻” |
【我要纠错】 | 【字体: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 ||
|
孔德淇
近年来,各地从简政放权入手,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类行政审批大幅压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然而,一些基层单位和市场主体反映,目前仍然存在“三放三不放”现象。少数部门、地方放管服做虚文章、设隐门槛、造中梗阻,不同程度影响“放”的成效。
当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迫切需要实现权力精简和放管结合,为市场松绑、为企业减负。但是,长期以来的“权力惯性”让政府之“手”难以安放,有的地方和部门虽放事权,但相应的财权、人权没下放,导致权责不匹配;有的则放虚不放实,放权不同步,你放我不放,部门之间相互掣肘,不仅降低了审批效率,改革的初衷也难以落地。
深化“放管服”改革,权力必须放得下、放到位,做到机构流程精简、监管服务增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除障碍,使市场和社会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当然,放权目标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探索、不断校正,基层政府既要打造好承接平台,针对权力事项逐步、分批推进,也宜充分考虑当地的相关制度、人员素质等是否匹配,一些跨部门的信息数据可否充分及时共享,相关行政事业机构能否整合归并,上级部门多出来的人员是否向基层流动等。
与“放权”相比,一些地方“接权”也成了短板。下放的权力难承接,一方面是因上面放权快、放权多,权力在基层“消化不良”,让权力处于悬空状态,影响改革信心和成效;另一方面,由于权力“瘦了身”,职能却没有健其体魄,办事流程仍旧烦琐、时间成本依然高。
“梗阻”不除,“最后一公里”难通。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做好监管,对下不包揽、放权不失管,对上不越位、尽职不失责;加快建立责任明确、任务清晰、程序规范的监管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挤压权力寻租的空间;“放、管、服”的车轮同时转起来,才能降低行政成本,优化服务流程,净化政府“门庭”,改革方可“蹄疾而步稳”。

(责任编辑:马树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