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杀熟:人情约束之上还要靠契约保障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红网 发布时间:2020-12-23 10:21:14

许清青

朋友圈炫富骗局,涉案金额高达四个亿,高调炫富骗取信任,昔日同学朋友成为杀熟对象。这是近些年一些犯罪团伙使用的手段。黑龙江省哈尔滨警方就破获了一起特大跨境网络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四个亿,涉及的被害人达到两万多人。哈尔滨的王女士就是其中一名被害人,她的初中同学,曾经家庭条件一般,突然有一天,这位女同学一下子变得富有起来,让王女士既羡慕又好奇。 (12月18日 央视网)

新闻中的杀熟骗局常有发生,在朋友圈里寻找下手对象成为诈骗新手段,传销队伍之所以从小到大,由少到多,也与亲戚、老乡之间的熟人带动有极大关系。在受害者方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好面子,二是抹不开面子。新闻中的王女士就是好面子,看到她曾经条件一般的同学,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有钱人,觉得别人能的自己也能行,于是跳进了这种陷阱;其二是抹不开面子,因为拉不下脸拒绝朋友,顾及熟人之间的情面,也正是这样的心理,给杀熟中不合理的要求创造了机会。

中国是熟人社会,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对于陌生人我们喜欢说“外人”,对于熟人朋友,我们则说“自己人”。传统的观念认为,熟人失信和欺骗的概率远远小于陌生人,然而这也反映出熟人作案的时间成本低于陌生人,导致了有的人愿意用以往的感情基础换取一次性的巨大经济利益。

其次,不难从普遍的杀熟案件中看出,受害者和熟人之间基本上都缺少契约的签订和履行,笔者认为其一是熟人之间习惯做口头约定,这样就缺少白纸黑字的成文合同,当受害者意识到被骗,也拿不出武器保护自己;再者基于熟人之间的信任的延伸,受害者也很难看出契约中的漏洞和陷阱,最后合同可能反而成为指向自身的利刃。

杀熟害人害己,在社会生活领域,杀熟的人自然要受到法律惩戒;受害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能以后也不再轻易给予他人信任,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成本。对于整个社会,此类事件增多必然会降低社会信任度,强烈的不信任感侵蚀社会道德,可能会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从新闻中王女士的经验来看,我们不能否定人际信任的积极作用,但是熟人之间的金钱往来光靠人际信任是不够的,还要有契约信任作为底线,获得道德和制度的双重保障。不必担心这种合约会影响交情,连亲兄弟也要明算账,真正值得交往的熟人不会拒绝给情谊上保险。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