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快节奏”下的“慢能力”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0-12-18 14:49:52

吴云青

网约车司机为救婴儿连闯三个红灯,孩子家长拒绝作证?最近,这一引起诸多网友愤慨的社会事件出现剧情反转,据当事司机和当事家属称,这是乌龙,起因系医院提供的电话是错的,找错了孩子家长。 

如果媒体在发布新闻之前进行调查确认,排掉这个乌龙并不难。但相关媒体显然没这么做,不能不说是失职,所以,这两天广受网友批评。 

扪心自问,这种一听到什么消息、一看到什么标题,就急着传播、急着站队下结论的行事作风,是当今网络空间的普遍现象。当然,媒体、大V、意见领袖不比普通网友,说话做事理应更讲担当、讲责任,但说到底,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对错,本该是一个成年人处理消息的常规操作,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习惯了“听什么信什么”“喂什么吃什么”,甚至习惯了各种社会新闻的反转呢? 

美国地缘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奶头乐”理论,其核心观点是,用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占用人们大量时间,就能让人们不知不觉丧失思考的能力。网络空间繁冗而迅捷的信息轰炸也能起到这样的效果。从事视频创作的自媒体早已发现,视频时长超过两三分钟,播放量就会大幅下降;人们上网看文字,也常说“太长不看”,其实,有时已经不单是“不看”,而是看不下去,甚至看不明白。 

碎片化阅读和刷短视频的习惯使人渐渐失去精读和沉潜的耐心,长期处在急火火的状态,也会让人渐渐忘记如何等待尘埃落定,削弱判断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变得容易被舆论操控。网络生活的节奏无疑是极快的,如何适应这种“快节奏”,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早几年前,就有不少人质疑这种“快节奏”,呼吁人们把脚步放慢一点,如今看来,放慢脚步并不那么容易做到,“慢”几乎可以算得上一种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守住了 “慢能力”,将更有定力去思考,自行判断、自行总结。 

正如木心先生所说,“从前慢”,一定程度的“慢能力”是每个人都曾经拥有的,守护“慢能力”的关键或许就在于让我们的生活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回归过去,回归那个充满个人烙印和生活况味的环境,说到底,就是降低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性。比如尝试戒网,这是一直以来都有不少年轻人参与的活动,不管戒网的实际效果如何,很多人尝试了都会发现,在必要的联系之余,那些平常唯恐错过的网络滚动消息其实没那么重要。再比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分配给读书、运动等日常爱好,当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选择多了,留给网络杂闻的眼神就少了,这样也能防止自己时刻被网络的“快节奏”裹挟。 

当下,我们几乎不可能脱离网络而生活,时时被“快节奏”裹挟,本质上是无意识的,也是常态的,但作为一个拥有自我的人,总希望能不被操控,尽量保持自己的节奏。为此,有意识地守护“慢能力”,对抗“快节奏”,至少能让我们拥有对自身更强的掌控力,从而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更清醒的头脑,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多添一分助力,获得更多的自由。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