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发明专利进高考”体现教育公平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20-12-10 10:31:00

孙文静

近日,教育部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落实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建议作出答复,称“现阶段不适宜将发明专利纳入高考加分项目”。

高考公平事关数百万学子的切身利益,事关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国家大计。规范高考加分项目,是对录取规则的明晰和重申,也是对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指引。不将发明专利纳入高考加分项目,旨在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尽可能拉到同一起跑点,捍卫选拔制度的公平性。教育部明确具体的答复值得点赞。

也许有人会有疑虑,发明专利是衡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准,高考加分将发明专利拒于门外,是否有悖于素质教育的需求?在解答这一问题前,有必要对教育领域的一些乱象进行梳理。

一方面,就在不久前,多起科创类竞赛中获奖作品造假事件被曝光。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例,小学生研究癌症的论文获三等奖者有之,中学生连续三年在大赛中获奖,而且研究领域横跨物理学、计算机、人工智能者有之。甚至有商家推出获奖作品“定制”服务,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当造假的科创作品成为进入高等院校的敲门砖,教育公平的底线又该如何坚守?

另一方面,让学生违背个人意愿上各种辅导班的现象普遍。毋庸讳言,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很多学生要恶补各种“课业大餐”。而在名目繁多的辅导班中,奥数班、科技竞赛班更是香饽饽。孩子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相应的潜力都不重要,只要能与招生考试挂钩,各类辅导班统统要被一些家长记在小本上。试问,快乐童年该如何保障?如此填鸭式报班“搞科研”,即使孩子真的有科研兴趣,恐怕也会很快被消磨殆尽。

总而言之,现实条件不允许,是“拒绝发明专利进高考”的重要考量。有朝一日,当学术生态变得风清气朗、素质教育改革成效显著之际,多维评价体系的建立便水到渠成。

发明专利不纳入高考加分项目,并不意味着科技创新不重要。相反,为了选拔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教育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实施选科选考机制,学生可根据高校专业和兴趣特长选择考试科目;在部分高校试点“强基计划”;此次教育部的回应中,也提到中学生有发明创造等方面特长的,可以写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高校招生参考……如果说“拒绝发明专利进高考”是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公平,那么惠及科技人才的多项举措,显然也是为了激发创新活力。教育部门也不妨在构建多元录取机制方面再加把劲,从而使教育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考生。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