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回流儿童的困境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20-12-03 08:45:00

孙文静

一提到“儿童”,大家第一反应是“无忧无虑”。但在“儿童”前加上“留守”“流动”等前缀,显然就沉重了。近日备受关注的“回流儿童”,便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一个词。

回流儿童,指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相较留守儿童,回流儿童拥有在城市生活的经历,这使得他们开阔了视野,但无形之中也拉大了他们与乡村的距离;与留守儿童相比,回流儿童要适应陌生的乡村生活,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造成一系列的“水土不服”问题。

“从上海回流到安徽老家的一些儿童,身上长了疹子”,这是《流动儿童蓝皮书》课题组在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处于不同区位的城乡在气候、饮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儿童回流农村,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坎就是对乡村生活的不适应。如果说这道坎可以在短期内被跨越,那么心理方面的障碍就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来克服。

儿童时期是对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城市的学习、生活经历,使回流儿童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念与处事方法,当他们返回乡村,生活场景的突然转换难免造成心理不适,从而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行为。“回流儿童既容易被同学欺负,也容易成为校园霸凌者”,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下降便也顺理成章了。

如何解决回流儿童的身心问题,从而保障他们公平的受教育权利,既考验社会的良心,也关乎有关部门的治理能力。回流儿童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折射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户籍制度改革进程缓慢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破解这些问题,亟须有关部门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师资教育水平和人文关怀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关心、关爱回流儿童的工作中来。此外,人口流入地更应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多措并举为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教育产品与服务。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