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不扫”折射城市文明变迁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杭州日报发布时间:2020-11-26 11:21:42

翟春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江南的秋来得晚,初冬正是秋色正浓的时节。那么江南此时最美的秋色是什么呢?是满林黄叶,还有“满林的黄叶辞别了故枝”,凉风起天末,落叶满杭州。

“落叶不扫”近日成为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热词,还上了央视。“落叶不扫”,简单说就是不去破坏“秋”之所以为“秋”所给人们带来的美感,让人们可以尽享秋光之美而不留遗憾。

说到“落叶不扫”,笔者注意到有不少报道引用了唐代诗人裴迪的诗句:“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其实这样的引用并不适合——“落叶不扫”并非“无人扫”,而是“有人扫”而偏“不扫”,“无人扫”与“不扫”不可以画等号。“落叶不扫”,表面上看似乎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但若真有人这么认为,那真是天大的误解,还有什么比“一扫了之”更轻松的事情吗?当我们沉浸在落叶之美的时候,莫忘对环卫工人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因为“落叶不扫”的背后是他们相对于平时加倍的付出。其一,如果满地落叶与满地的垃圾相伴,还会美吗?其二,零落成泥碾作尘,落叶之美终有尽,遇到雨天还可能影响交通、堵塞下水道,需要适时、及时清理。试看杭州市城管环卫部门是怎么做的:推荐提供给市民和游客的赏秋道路,白天将保留落叶、路面和绿化带的景观原貌,保洁以拾捡有色生活垃圾为主,暂停洒水、冲洗作业;而在夜间人流量稀少的时段,则集中力量安排人员进行落叶清扫、路面积尘吸扫冲洗。

其实“落叶不扫”的背后,绝非“不扫”二字可以涵盖,其中折射出的是城市文明的变迁。诚如中国人民大学城市与规划系教授郐艳丽所说,“中国的城市发展到现阶段,实际上已经是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全面提升阶段。”“美丽又成了中国城市,或者中国整体非常重要的主题。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在构建城市秩序的前提下,更考虑了人性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而她没有提到的是,“人性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亦即城市文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城市文明越向前发展、越向上提升,人们对于“美”的需求、对于更高层次“美”的需求,就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与更大的比例。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学的主题。其实又岂止“逢秋悲寂寥”,与“悲秋”相对应的是“伤春”,“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这里的“惟有”是错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刻意伤春”者俯拾即是。所谓触景生情,生什么样的“情”,其实不在景而在当事人的内心,而其“情”也必与其小至人生境遇、大至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完全可以说,在今天这个时代,落叶之所以能成为秋日最美的风景,恰是一个城市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发展程度的折射。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李白若生于今日,也当谓我言为然。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