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关公雕像何以“煞风景”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20-11-19 09:00:00

王庆峰

央视《焦点访谈》近日聚焦湖北荆州巨型关公雕像,称其“煞风景”,并披露仅建造该雕像就花费了1.729亿元,但关公义园开门营业4年,总收入不到1300万元。对此,荆州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目前该市已组织邀请专家,依法依规科学制定搬移方案。

大型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场所中的艺术品,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反映,是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标识。优秀的城市雕塑,会在营造公共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塑造特色风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煞风景”的雕像,很可能适得其反。就在上个月,住建部已经就巨型关公雕像下达通报,认为它违反了《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关规定,破坏了荆州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如此定性,搬迁实属理所当然。不过令人不吐不快的是,这一违规的庞然大物,究竟是如何拔地而起的?剖析这一过程,或能为后人提供前车之鉴。

荆州为何要建“全球体量最大青铜雕像”呢?据央视了解,近年来当地想借助旅游业推动经济发展,而关公与荆州渊源颇深(如大意失荆州),因此当地决定大打“关公牌”。靠旅游拉动经济是桩好事,但问题是,这“关公牌”不是“文化牌”,而是冲着吉尼斯纪录去的“面子牌”。甚至,最初雕像设计高度曾高达88米,后因离古城太近,在论证城墙和关公像的空间关系后,才确定了57.3米的高度。这是典型的“贪大求大”“为大而大”,是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从根本上反映了扭曲的政绩观、脱缰的权力欲。

更令人如鲠在喉的是,这一工程居然只取得了基座报批,雕像本身没有报批任何的许可手续。大型雕塑属于构筑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建设前需取得规划审批,但在没有获得手续的情况下,基座上面居然长出了巨型关公雕像,相关部门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不闻不问。根据央视的采访,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称自己“认识不足”“理解偏差”,这不得不令人惊讶了——堂堂的主管部门,怎么好意思说自己“不了解法规”?如果职能部门没有履职尽责,是否也应该追究它的责任呢?

一些官员追求“功成必在于我”,不顾现实条件追求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年来,住建部通报甘肃榆中“秦汉仿古城门”、陕西韩城“鲤鱼跃龙门”、贵州独山“天下第一水司楼”等,都曾引发舆论热议。除了政绩观问题,这也反映了一些地方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文化地标”是个好概念,但不能流于形式,只有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把握城市雕塑的思想性、公共性、艺术性等价值特征,才能讲好城市故事,让人们产生广泛认同感。

“煞风景”的建筑,最后往往都走向了“拆字诀”,令人叹息。其他地方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建设大型城市雕塑要理性决策,不能拍脑瓜追求大干快上,只有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尊重地方发展规律,经过科学论证和公众参与,才有可能立得住、走得远。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