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科研应多鼓励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广州日报发布时间:2020-11-10 09:26:10

陈文杰

近日,来自杭州第二中学女生李依庭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上,凭借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出众表现,获得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优秀小科学家”称号。

据悉,李依庭在论坛上分享的课题是《中华绒螯蟹精巢连接蛋白innexin的基因克隆与分析》,研究无脊椎动物精子发生的安全性,精子如何能正常成熟。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一头雾水,又是基因,又是克隆,只感觉十分“高大上”的样子。不过,按照李依庭的“翻译”,她的课题其实就是研究如何让大闸蟹的膏更厚,让人能吃到更美味的大闸蟹。如此解释,让原本复杂难懂的科研报告瞬间“接地气”,既让人忍俊不禁,而且食指大动。

然而,争议与质疑也随之而来。有的人认为,研究大闸蟹如何产出的膏更厚,意义不大,因此获奖恐有猫腻——进而从质疑获奖课题到质疑女生的家庭背景等。

面对新奇事件,人们产生怀疑无可厚非,又因现实中有过不少“翻车”事件,如不久前的“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一事,让“青少年科研”蒙上一层灰霾。再加上“17岁女生研究大闸蟹获奖”这类略带断章取义的标题,也导致很多人先入为主,下意识地猜测其是否涉及灰色地带。其实种种反应,皆因人们出于对青少年科研的重视,以及对破坏公平、亵渎创新精神的警惕,这些都是正常的。

但质疑不能捕风捉影、见风是雨,而要实事求是。不然,所谓的“质疑”,也不过是戴上了有色眼镜罢了。这既不利于青少年科研创新实践的健康发展,而对于踏实做研究的科学少年来说,也是一种困扰。

其实,研究大闸蟹产膏,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理解而作的解释。事实上,这项研究价值颇高。正如大会论坛副主席莱维特先生所提及的建议,可从innexin蛋白的组织特性和病理药理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其研究成果可应用到更多领域。而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具有首创性——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这就是创新精神,而这种精神比起获奖更为重要。

过多的热捧,或许会催生伤仲永,但过激的质疑,也不利于“李依庭们”的成长。对青少年科研,不妨多一些理性看待,少一些主观臆测。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