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势 以渐而成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20-09-29 15:05:27

桑林峰

天下之势,以渐而成;天下之事,以积而固。

1852年,时任太仆寺少卿的徐继畬上《三渐宜防止疏》:“防土木之渐”,即防止大兴土木,劳民伤财;“防宴安之渐”,即防止歌舞升平,大吃大喝;“防壅蔽之渐”,即防止言论堵塞,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达。“三渐”警示我们,“渐”的力量不可低估。

《汉书·枚乘传》有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纵观历史,重视“渐”的影响,及时修正变化,个人才能健康向上,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忽视“渐”,一旦量变引发质变,再想挽救,那就难上加难了。晚清时期,一些官员奢靡成风、贪腐成性,有识之臣极力挽救,也难以为继,只能眼见“忽喇喇似大厦倾”。

丰子恺在散文《渐》中写道:“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渐”之所以不受人重视,是因为它是一点一点地变化、一步一步地前进,有时让人难以察觉,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多时候,“渐”呈现出弱小的样子,不像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的:“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渐”虽然看起来微弱,但诚如“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如若不予重视、不加节制,很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危害千里。我们常说的“温水煮青蛙”,就充分体现了“渐”的威力。倘若发现不了端倪,感受不到变化,没有一定的防范措施,就可能在享乐中走向灭亡。

“渐”的最大威力,在于引发质变。事物在出现苗头隐患时,如果及早阻止、及早治理,就不会导致“病入膏肓”。一旦有了质变,再想挽救恐怕就来不及了。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轿夫穿着一双新鞋,刚开始择地而行,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由此便不复顾惜了。湿鞋的过程就是由渐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事实证明,守不好第一关,渐渐就会“失足”,乃至坠入深渊。

我们党一直很重视防微杜渐,提倡底线思维、忧患意识,注重做好预防性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践行慎独慎微慎初慎欲,保持良好德行操守。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认识不到“渐”的力量,觉得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外快,乃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殊不知,渐变之风,久之成习。一旦成为作风之弊,就会破坏政治生态,影响党风政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纠治“四风”,就是在改变陋习、打破惯性,除弊革新、防微杜渐。

党员干部要做到慎终如始,不能不重视“渐”的力量。特别是在物质相对充盈的今天,党员干部遇到的诱惑和考验很多,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做到“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如此,才能不以物惑、不以情移,防止积久成疾、一朝暴发。

当然,天下事,败于渐,也成于渐。贝多芬有句名言:“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共产党人养成廉政勤政的习惯,久而久之,就能成为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先锋模范。党员干部只要始终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做到行之以渐、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之效,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