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扮男装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20-09-18 13:09:40

田东江

刘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已经在我国公映,似乎反响并不很好。所谓真人版,相对于1998年迪士尼的动画版而言。那里面他们给添了条“木须龙”,此番不知又会“改编”成个什么样子,我没有去看的打算。

国人对木兰故事,大抵都耳熟能详。《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这两首叙事长诗合称为“乐府双璧”,雅俗共赏。木兰故事的主题是代父从军,概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那么“从此替爷征”的前提,必须是女扮男装。作为一种现象,女扮男装很早就已经出现。《晏子春秋》云:“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但是,灵公身边人可以,百姓不可以,于是百姓“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然“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后世当街强剪喇叭裤颇似之。灵公弄不明白,晏子释疑:里面行,外面不行,“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从自己做起看看。果然,“逾月,而国莫之服”。

正野史中,有不少女扮男装的叙述。《南史·崔慧景传》载,南朝宋明帝时,“东阳女子娄逞变服诈为丈夫”。娄逞“粗知围棋,解文义,遍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还当了官。暴露之后,娄逞“始作妇人服而去”,嘴上还有些不忿:“如此之伎,还为老妪,岂不惜哉。”

《南部新书》云,唐朝有个孟氏女,“年二十六嫁张詧,詧为郭汾阳左右,与媪貌相类。詧死,媪伪衣丈夫衣,为詧弟,事汾阳”。《太平广记》卷三六七讲得更详细,说张詧“为人多力,善骑射”,很为郭子仪看重。张詧死,子仪很伤心,孟氏女“遂伪衣丈夫衣冠,投名为詧弟,请事汾阳”。子仪乃大喜,“令替阙”。

《太平广记》同卷中还有黄崇嘏,十国时前蜀临邛人,被诬纵火而下狱。当时的她,显见是女扮男装。她听说州官周庠为官清正,献诗一首:“偶离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向深笼。”周庠读罢,“遂召见”;谈得投机,便叫放人,且“荐摄府司户参军”。崇嘏官也当得非常称职,“胥吏畏伏,案牍丽明”,周庠“既重其英聪,又美其风采。在任将逾一载,遂欲以女妻之”。这时,崇嘏又写了一首诗,“自服蓝衫居扳椽,永抛鸾镜画蛾眉”“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云云。周庠这才知道崇嘏是个姑娘,“惊骇不已”。

《双槐岁钞》有“木兰复见”条。云南京女子黄善聪,“年十二失母,有姊已嫁人矣。父贩线香为业,往来庐、凤间,怜其幼且无母,又不可寄食于姊,乃令为男子饰,携之旅游者数年”。父死,善聪易名张胜,“有李英者,亦贩线香,自故乡来,不知其女也。因结为火伴,与同寝食者逾年,恒称疾不脱衣袜,溲溺必以夜”。弘治年间,已经20岁的黄善聪与李英回到南京,姐姐却不相认:“我本无弟,惟小妹随父在外尔,胡为来?”善聪道出真相后,姐姐照样不认,这回是因为:“男女同处,何以自明?汝辱我家矣。”善聪不胜其愤,以死自誓:“妹此身却要分明,苟有污玷,死未晚也。”于是,“姊呼稳婆视之,果处子,始返初服”,即木兰之“着我旧时裳”了。“越三日,英来候,善聪出见,英大惊愕”,此又恰似木兰之“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了。进而李英求婚,善聪执意不从:“此身若竟归英,人其谓我何?”顾虑的是社会舆论,因而“所亲与邻里交劝,则涕泣诟之”。直到“事闻,三厂勒为夫妇,且助其奁具”,二人才终成眷属。《双槐岁钞》的这一条为《明史》所采信,收入了《列女传》。

主流观点认为,木兰故事和诗大约产生于北朝后期,但就木兰而言,虽其姓氏、乡里,若干地方言之凿凿,毕竟属于民间传说,未必实有其人,不必深究。然如木兰般女扮男装阵前作战,却也有不少真实案例。《北史·杨大眼传》载,北魏宣武帝元恪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讨平之,大眼功尤多”。杨大眼的妻子潘氏,就“善骑射”。她来军中探班,攻战游猎之际,一副戎装,与大眼“齐镳并驱”,还营则“同坐幕下,对诸寮佐,言笑自得”。大眼也对诸人介绍说:“此潘将军也。”这应该是和同僚开玩笑了。

《金史·列女传》有个阿鲁真,“宗室承充之女,胡里改猛安夹谷胡山之妻。夫亡寡居,有众千余”。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完颜承充为上京元帅,被叛军蒲鲜万奴所执,“阿鲁真治废垒,修器械,积刍粮以自守”。万奴招之,不从;攻之,“阿鲁真衣男子服,与其子蒲带督众力战,杀数百人,生擒十余人,万奴兵乃解去。后复遣将击万奴兵,获其将一人。诏封郡公夫人”。

《五杂组》云,明朝四川有个韩氏女,“遭明玉珍之乱,易男子服饰,从征云南,七年人无知者,后遇其叔,始携以归”。比起军中伙伴们“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七年,算是小弟级别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辞》中,我最欣赏的是这20字,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于其中,锵然有声。《木兰辞》的意蕴不可替代,所谓演绎只能是添加佐料的图解,无论迪士尼或是别的谁要去“动土”,在下都认为多此一举,所以不要说眼下,就是以后,也没有为《花木兰》之类助兴的意愿。


(责任编辑:林楠特)